无标题文档
 

英语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案例(何牧)
度 量(朱晖)
基于网络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初探(张深)
浅谈小学语文课的导入方法(张薇薇)
童画传真
让计算机成为学习的工具
语文+数学+ X+Y+……=美术
发展性心理辅导与学科教学 用七彩画笔彰显孩子们的个性
让学生“做数学”
你知道我有多高吗?
信息环境下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小学数学课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小学三年级主题式音乐综合活动初探
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体验成功
尊重学生能力 组织探究活动
“隐性课程”对学生发展影响的研究
少先队体验型小队综合主题活动的方案设计与实施
动手能力与数学方法、数学知识的联系
《ADHD儿童综合干预》阶段小结

 

脚手架的学问(周琦)

    怎样使课变得更精彩?怎样的上课方式学生乐于接受?这些问题都是老师经常讨论和思考的。问一问学生:喜不喜欢上自然课?十个里面有十个说喜欢。学生对自然课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作为自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难能可贵的兴趣,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多花功夫。表扬,奖励,这些课堂上常用的方法固然重要,但能够引起学生持久学习兴趣的应该是学生内部的一种“我要学习”的动力。因此我在备课时经常告戒自己留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更多的操作机会,鼓励学生有目的的探究行为,让他们动手动脑,通过自己的钻研来获取知识。这样的自然课,才能让学生从心底由衷地表示喜爱。

    《脚手架的学问》是小学自然(科教版)第六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通过比较各种不同结构的架子的承重本领,使学生知道物体的稳固程度与物体的结构有关。
    在老版本教材的教学中,老师一般是先出示几个课前搭建好的不同类型的支架,然后让学生照着样子搭建,然后再在架子上放上书本或勾码等承重物品,比较不同架子的承重本领大小。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学生也在动手,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自实验,比较实验记录,也能得出结论。但是深入教学内容,仔细回想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时,就会发现,整个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师的想法一步步地去做,缺乏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没有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却正是我们现在在二期课改中所一直强调的。
    如何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在知识技能以外,他们的探究能力也能有所提高呢?经过反复推敲后,我对原来的教学方式做了一些改动。上课时,我没有出示各种不同类型的架子或图形,而是直接出示了制作架子的小棒、和橡皮筋,请他们利用这些老师提供的材料搭建一个支架,同时向学生要求,这个支架能够满足两个要求:1. 在架子上可以放置物品;2. 架子的承重能力越大越好。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纷纷动起手来。很快就有学生搭好了第一个架子。这个架子看上去有些歪歪扭扭,不过学生还是很兴奋地举起来给我看。我首先表扬了他们,然后请他们试一试这个架子的承重本领究竟有多大。学生把一本自然书放到了架子上,架子扭得更厉害了,扶住架子的手刚松开,整个架子就一下子扭倒在桌面上了。一场讨论自然而然地在小组中展开了。架子为什么会倒?怎样才能使这个架子更牢固呢?一边讨论,一边有学生拿着小棒,比划着说:“这里再搭一根,应该可以更牢固一点。”“那里搭一根,这样支架就可以稳固了。”还有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了。 随着更多的小组搭出了第一个支架,有更多的小组参与到了讨论中来。
新的架子又搭好了。一本书放上去,摇晃了一下,没有倒。学生高兴地跳了起来,周围也有其他小组陆续搭好了新架子,有的仍然承受不起一本书的重量,有的则承受了两本书而不倒。没有成功的小组,我请他们到周围看看其他小组搭的支架,回来再改进。有的小组搭建的支架已经成功承重起一本书以上的重量,我又适时推出了新的目标:比一比,哪个小组搭的架子最牢固。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又动起手来。
过不了多久,教室里就传起了此起彼伏的声音。
“老师,我们搭的架子已经能承受四本书了。”
“老师,我们放了7本书了。”
“老师,快来看我们的,我们更厉害,我们除了书,还放了两个铅笔盒。”
……
    在这堂课中,老师说的话非常少,只有寥寥几句。但是从同学们一声声的欢呼声中,时不时响起的阵阵掌声中,我相信他们肯定都已经明白了物体的稳固与结构之间有关系,三角形有助于保持物体稳定。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这堂课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不多做解释,也不用过多的语言指挥学生怎么做,而是鼓励学生小组合作,不断地尝试,成功地将一堂课变“老师教”为“我要学”。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一碰就倒到能承受多本书的重量。学生在不断地尝试过程中,学习兴趣被充分地激发起来,尝试——发现——再尝试——再发现,在体会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又朝新的目标努力,最终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了结论。这样有趣的自然课,学生怎能不喜欢呢?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