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发展性心理辅导与学科教学 用七彩画笔彰显孩子们的个性
让学生“做数学”
你知道我有多高吗?
信息环境下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小学数学课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小学三年级主题式音乐综合活动初探
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体验成功
尊重学生能力 组织探究活动
“隐性课程”对学生发展影响的研究
少先队体验型小队综合主题活动的方案设计与实施
动手能力与数学方法、数学知识的联系
《ADHD儿童综合干预》阶段小结

 

语文+数学+ X+Y+……=美术

    “在未来的中小学课堂上将出现一种新课程——综合课程,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鲜明特征。根据新课程计划,小学低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小学高年级设置思想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29日第3版

    这是中国教育报在2001年的一篇有关综合课程的报道,历时一年多的实践与摸索,综合课程在越来越多的教育教学中被运用,而作为在众多分科教学中的美术学科,它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就遇到了与许多相关学科有密切联系的情况。
    语文+数学+音乐+X+Y+……=美术 ,其实这是通过实践后,对我体会最深的。在美术的综合活动或综合课程中,既要有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有语文的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甚至还要有音乐的乐感及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按照艺术课程标准要求,艺术课程本身是一门综合课程,不仅有音乐、视觉艺术、戏剧、舞蹈等不同门类艺术的综合,有对艺术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不同学习内容的综合,还有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传统的分科课程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综合课程也有分科课程无法替代的优势,它可以提高人的整体认识、理解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同时也可以解决课时的有限性与内容的广泛性的矛盾。

(一)活动中的“加法”
    在“童画传真”这一美术综合活动中,要求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熟悉的《七色画》的童画故事续写完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要运用到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要推选出文字策划,然后由组内同学发挥出自己在语文课程中的表达能力,用优美的文字把故事完成好,当在绘制过程中又需要发挥出美术课程本身的造型及视觉的美术感,而最后在举办画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搞好组织活动,总而言之,在类似的综合活动中,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得到了提高。
    教育需要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人。或者说,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全人”或“完整的人”,而不是培养只有单方面(如智力发达或拥有丰富知识)的人。而课程综合化,就是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地强调各个领域的区别和界限,从而防止各个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的一种课程设计思想和原则。课程综合化正好弥补了学生的单一性,让他们能够在一次活动中,学到多方面的知识。
    例如:在童画传真的活动设计中,有学生建立“连环画特搜队”的环节,在这一环节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都需要发挥出来,第一步:他们可以通过教师为他们提供的网站来寻找、浏览他们自己所认为满意的、喜欢的连环画,也可以自己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分组寻找喜欢的连环画。在这一步骤中,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及阅读能力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在基础教育中的学生来说是必要的。
   在小学阶段,各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应体现均衡性,在原有的课程设置中,小学语文所占的课时比例为27-28%,而艺术所占的比例为10-11%,那美术课则更少,这样的比例对于学生建立科学的、完善的认知结构并不利,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精细地分科教学,容易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综合活动中的“加法”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活动中丰富的环节设计及活动相关知识,这些能带给学生的都较以往的分科课程的内容显得更加广泛。
    最关键的是,综合活动还与许多与之相关的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的环节中,更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

(二) 活动外的“加法”
    再以“童画传真”活动为例,周期性的活动时间安排,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使学生在课外的很多时候也能做“加法”。如:活动后期阶段的“童画传真”画展环节,学生要在组内先推选、评定出自己认为喜欢、满意的作品,这其中就需要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原本老师需要起主导作用的环节,现在学生自己也同样能够独立完成。实质上,象类似的美术综合活动在课外需要学生要做“加法”的情况还有很多。
    在高年级的一课《邮票设计》课外综合活动中,学生在课外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从中获得的感受和相关的知识,更专业化。邮票设计本身看似是美术专业,但这之前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各个方面的信息搜集,要对邮票的概念及专业的相关信息,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设计。在活动外(即设计外),有的小组搜集到有关邮票面值的知识,有的小组搜集到各种造型的邮票,还有的从书籍和网页中浏览到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邮票……
    学生在课外做“加法”的热情十分高涨,邮票设计外的丰富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对设计本身的兴趣。从学生的这些反应中,我发现了综合活动带给学生的那种愉快,是一种“寓教于乐”的真正感受。

(三)并不单纯的“加法”
    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其实是两种功能互补的课程形态,分科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相对独立性,而综合课程强调知识的丰富性和联系性,事实上两者不可能相互取代,而应该互相渗透。而且看似简单的加法,实际是需要老师从中对活动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学科间的知识也是交叉渗透的,不然的话,就跟以往的分科教学没什么区别。
    判断一个科目是否是综合课程,关键不在于形式上它是否涵盖几门学科,而要看实质上其学习方式的设计是否强调各学科相互联系地加以学习,是否强调各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从而避免了各学科领域之间相互孤立、彼此脱节的隔离状态。同样,判断一门综合课程综合程度的高低,主要也不是看它在形式上涵盖的学科数量的多少,在整体结构上是否存在明显的学科板块的痕迹,而关键要看课程中综合性(跨学科)的学习主题多,还是单科性的学习主题多。
    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环节时,就需要注意到多方面的问题,也需要继续不断的摸索和探究才行。那么综合课程对教师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呢?

(四)教师也需要做“加法”
    在这里,教师的“加法”是指新知识的积累。综合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和综合性,决定了老师知识结构的体系化和科学化,最重要的是教师以往单科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些的综合课程的要求了。
    以前,教师头脑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钢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而如今,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综合学习。所以,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
    对于老师来说,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化了,而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显然这对教师的挑战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师也要做“加法”,需要不断积累自身的知识,而且需要我们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中的问题。
    作为美术教师就也同样需要有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文的表达能力、音乐的乐感及各方面的能力……语文+数学+X+Y+……=美术。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