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和基本想法 一、教师情况: 朱晖:参加工作两年,具有大专学历。任教2个班级的数学,兼1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虚心好学,肯动脑筋,有实干精神。 宓莹:参加工作七年,中专学历。任教2个班级的数学,兼1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经常参加各类公开教学,均获奖。 二、学生情况: 一(2)班共有34个学生,其中男生16人,女生18人。学生的学习基础都比较好,学习积极性高,好奇心强。家长的学历、素质较高,家庭教育环境较为优越。 一(4)班共有 33个学生,其中男生17人,女生16人。多数学生聪明、好学,学习积极性高。家庭教育状况较为优越。有个别学习困难学生。 三、活动目的: a、改变原有偏重记忆,立足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问题,并以此作为探究的出发点,有效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 b、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和看法,变知识“权威”为学习伙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活动的余地、自我表现的机会、尝试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投入紧张而富有情趣的学习环境之中。 c、改变原有教学内容单一、知识被分割的状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验,并由此认识和解释生活中的数学事实。 四、活动内容: a、掌握多种测量方法。 b、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c、正确应用计量单位。 d、加强实践操作,提高测量和估测能力。 e、结合生活实际,学会收集、积累、整理资料。 五、活动准备和过程 1、 海报宣传,招募志愿者。 教师给出如下指导: 制作海报用2K的纸。要求图文并茂,并以卡通形式展现。 张贴于大树旁,学生易见之处。 班级动员,向学生进行简单介绍。 学生完成如下作业: A、阅读海报内容,质疑。 B、独立思考。 C、志愿者签名。 学生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外界环境刺激的积极反应。如果我们通过情境设计,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外部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地去探求知识。张贴海报让老树开口说话和小朋友交流,并求得小朋友的帮助,真正达到了这一目的。
作业显示 学生A:第一个发现海报,但他不理解“海报”一词的意思,于是他告诉了几位好朋友,再次前来阅读,想知道个究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终于悟出了它的作用,纷纷向同学进行宣传。 学生B:看完海报之后,立刻奔回教室拿好水彩笔,在志愿者一栏中自豪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学生C:下课了,她悄悄来到我身边,对我说:“老师,我已经想出办法了,我的方法是……” 学生D:活动课上,他举起小手对大家说:“老师,这节课你能不能带我们去操场上观察那棵大树?”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2、 志愿者提交方案,争金点子章。 教师给出如下指导: A、印发志愿者提案,每人一张。 B、布置明确的填写要求。 C、结合校雏鹰争章活动,争金点子章。 学生完成如下作业: A、独立思考(为期一周) B、完成提案 C、班级交流。 D、自由组合行动小组。 行为目标往往是行为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己设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会在目标设置的过程中使内在的需要进一步激发,并形成驱力。当学生自豪地认为自己成为志愿者时,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正如《论语》中指出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张张志愿者题案交到我们手中。
作业显示 学生A:利用影子。在太阳照射时,当我们的影子与我们的身高相同,说明大树的影子也与大树的高度相同,马上测量大树的影子。 学生B:利用媒介物。先拍一张大树和门房的照片,看出大树的高度相当于门房的几倍,然后量出门房的高度,大树的高度就是它的几倍。 学生C:在氢气球下扎一根很长的塑料绳,把氢气球放上天,当它与大树同样高度时,量出塑料绳的长度。 学生D:准备一只风筝,把它放上天空,当它飞到和大树一样高时,量出放风筝时所用的棉线的长度。 学生E:将竹竿一根一根扎紧接好,竖起来,当它和大树一样高时,测量出所接竹竿的长度。 学生F:我的手拿住卷尺的一头,然后爬到树上,让树下的小朋友看卷尺另一头的刻度,这就是大树的高度。 学生G:在松鼠的尾巴上扎一根绳子,把它放了,让它爬到树上,它尾巴上的绳子长多少,就说明大树有多高。 学生H:先让大吊车把它的巨臂向外向上升,当它升到和大树同样高度时就停住,然后水平放下,让我去量它的巨臂的长度。 ……(详细内容见附件) 面对这一张张精彩的提案纸,面对这一群7岁的孩子,身为教师的我们一下子楞住了,兴趣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定能让人从平淡中发现魅力,从困难中奋然而起,定能赋人以热情和毅力,定能增加人的勇气和信心。 3、 填写行动计划,竞选组长。 教师给出如下指导: A、组织行动小组讨论商议。 B、印发行动计划,每人一张。 C、参与评选行动组长。 学生完成如下作业: A、小组讨论(为期一周) B、独立填写行动计划。 C、交流计划,竞选组长。 面对着近二十种的方法,问题又产生了,究竟哪些是可以操作和应用的呢?在学生根据题案自由结合成小组后,我们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填写行动计划,看看谁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是能够解决问题的。 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方法一:利用影子进行测量。 方法二:拍摄照片,请老师参与利用比例进行计算。 方法三:升氢气球。 方法四:放风筝。 方法五:接竹竿法。 “行动计划”是在“志愿者提案”的基础上填写的,时间间隔太长,学生的热情有些下降,而且对自己的提案有些遗忘了。因此情况并不好。于是我们不得不调整方案。根据好胜和不甘落后是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安排了竞选组长,使学生产生适度的内部紧张状态,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从而再次达到提高兴趣的目的。维持学生对这个活动的兴趣。我们认为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变死学为活学。 4、 共同实践、共同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必然会伴随着情感的活动。愉快的情绪体验可使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回阻碍认知活动的发展,降低学习效果。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态度亲切、和蔼,教风民主,就会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自觉的、富有创造精神的,真正培养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难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学生A:为了把三根竹竿接在一起,我们累得满头大汗,但只要一拿起来就会松动,甚至滑落下来。朱老师见了,给我们拿来了封箱带,帮助我们把竹竿接好,当我们将三根竹竿竖起来后发现连大树的一半都没到,于是我们又接了一根、两根、三根,一直到七根时,我们想再试一试。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终于把竹竿接了起来,但没想到的是它像一根钓鱼钩一样弯下了腰,怎么也直不起来,大家只能再拆去两根,巧的是五根竹竿的高度正好是大树的一半,我们高兴地跳了起来。 学生B:在宋子悦小朋友的帮助下,我们得到了一个氢气球。我们小组第一个测出大树的高度,我们应该向他表示感谢。 学生C:今天上午九点左右我们来到操场上,我们先测出了竹竿的高度和竹竿影子的长度,当我们要去测量大树的影子时发现它落在了学校对面气象大楼的墙上,我们恍然大悟,上午我们是无法测量到大树的影子的,我们要在下午,大树的影子转过来时才能测量。 学生D:学校操场周围有许多高楼,风老是在打转,因此我们的风筝怎么也放不上天,我们真不服气! 可见,在正真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对事物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他们运用各种手段学得更轻松、更有兴趣,培养了思维的活跃性,拓宽了知识面,最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想只要坚持这样做,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上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并不断丰富他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创造出新的生命历程。 教师想法与反思 一、 兴趣的激发与维持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指向一定的目的。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也总是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激励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驱力。从形式上看,它表现为需要、兴趣、愿望、好奇心等等;从内容上看,它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变化呈以下发展趋势:年纪愈低,学习动机愈现实,而这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或叫求知欲。学龄初期,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往往更多地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就此,我们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设计了题为“你知道大树有多高?”的主题活动(测量校园里一棵老树的高)。为了调动起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并发挥每位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我们进行了一次有一次的估计和讨论,设计出了活动的方案和安排,并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行动方案,使之符合学生个体的内在需要。我们认识到学生做某事的动机,取决于他对自己成功机会的估计,以及他对成功价值的评估。用公式表示就是:动机(M)=估计的成功概率(P s)×成功的诱因价值(Is) 在这个公式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乘号”。如果学生认为成功的机会等于零,那么成功的价值再大也等于零;反之,如果学生认为毫无兴趣可言,成功也无价值,那么成功机会再多也等于零。只有当此概率处于适中状态时,才会有最强的动机。由此可见,教师给学生的任务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只有在实际运用中,使之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紧密结合,使学生对成功机会和成功诱因价值的预期始终处于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良好状态,才回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为了发挥最大的效能我们根据活动持续时间较长,而学生的年纪较小的实际情况,利用两份作业单,随时给出一个激励、一个支持,把它作为一个可以研究的话题,来维持学生兴趣,把学习坚持下来。 二、教师身份的改变 1、 对自己说“如果我是学生。” 要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首先老师自己要调整心理定位,改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教育是为儿童的发展服务的,所以儿童不仅是我们教育的对象,更应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和中心。老师的一切教育活动成功与否,最终评判的标准是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我们策划本次活动时,常说的那句话是:假如我是学生。我们首先了解了学生的需求,学生的现有学习状况,学生的发展潜能和实践的可能性。然后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教学的出发点,希望自己的设计能受到学生的喜爱,从而才能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达到我们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
2、 对学生说“你可以找一位大朋友帮忙。” 记得中国教育报曾做过关于师生关系的调查,大量问卷表明:无论学生、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师生间能成为朋友,建立起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本次活动中,递交志愿者提案时有同学问道,或是在提案中写道:“我想用测量影子的方法来估算老树的高度,但当影子和我的高度不同时,我不知道该怎样算,希望老师教我。”短短几句话一下子说出了我们策划中的不足之处。的确是我们想的还不够周全。于是在填写行动计划时我们补上了大朋友这一栏。更令我们吃惊的是学生在这一栏的填写中不仅有姐姐、哥哥,更多的是学校的各位老师,甚至于连父母、爷爷、等都填入其中,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正以平等、民主的作风走到了学生的心中,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3、 对老师们说“我们要成为点火者。”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杨福家曾经这样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优秀的教学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教师要做“点火者”,而不是“灭火者”。对啊!孩子们与需的不是教师的一味讲解和灌输,而是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地想、自由地做,这样他们就会有发展的主动权,就会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才能展现生命的自主色彩。活动中,我们让学生第一次独立思考、设计、交流、判断。到第二次小组讨论、设计、实践,直至最后总结、交流。教师始终以一个研究者、参与者得身份进入活动,在学生需要帮助时适时地为他们点灯,为他们助燃。
三、 独立与合作的取舍 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除了个人钻研,还需要集体合作与协调。因此,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及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几年的工作实践使我们感到现在的部分学生存在一些不良心态,如自私,这些学生在家中是小公主,小少爷,养尊处优,缺乏交往也成了主要问题:也另有一些学生则担心帮助别人会影响自己,尤其害怕别人进步超过自己,因而即使做也较勉强:还有个别困难学生,自感抬不起头,许多活动不愿参加,更不想与成绩好的学生接触。针对上述情况,在平时工作中,我们特别注意学生团结、协作、互助、互进这些良好品格的形成。从四人小组,六人小组活动开始,并有意安排平时活动较少的同学担任组长。经常开展比一比“哪个小组方法多”、“哪个小组点子新”、“哪个小组进步快”等竞赛活动,使每位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兴趣,弱点和不足,从而使自卑者不自卑,自私者也受到教育,感到自己也是渺小的,只有生活在集体中,与集体一起才能取长补短。通过一年的培养,我们认为学生已具备了这种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初次安排这次主题活动时我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在一次偶然的学习中,我们被《数学教育学》中的几句话深深吸引: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正式如此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正真的数学学习。而思考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如果教师提出问题后就立刻要求学生讨论,这样只会干扰学生的思考;如果教师一味追求形式,而不顾学生的心理状态、思维状态,步步释疑,超前引路,也无法遵循学生思维规律。那么究竟怎样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呢? 我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学习和讨论,最后我们认为:真正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于是我们再次修改了主题活动的方案,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真正进行合作。例如:在海报宣传,招募志愿者后,给予学生7天时间,先独立填写志愿者提案,然后进行学生间的交流,并把学生带到操场,让他们根据各自的方法自由组合行动小组。又如:行动小组成立后,我们又给出7天时间,让每位学生参与填写行动计划,竞选组长,并在组长的带领下利用合理的时间进行实地考察。 四、实际操作中的几个问题。 本次活动设计和安排5周时间完成,正好与数学课中“米、厘米、线段的认识”这一单元的教学相互配合,形成课堂内外的呼应。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整个活动前后共持续了9周。一些活动没能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影响了活动的连贯性,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难度大大增加了。造成拖拉的主要原因有: ※ 在正常的学校课程安排中,没有一节固定的课来开展活动。老师只能利用一些课余的时间或是数学课富余的课时来开展活动。时间上的不保证直接影响了活动计划的按时完成。 ※ 学校其他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如:庆祝“六•一”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等等增加了学生和老师的课余活动,我们的主题活动不知不觉中为其他迫在眉睫的活动让了路,计划就这样拖拉了下来。 ※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特别是当进行到实际操作阶段遇到了许多实际问题。有些问题是我们也没有想到的,如:风筝飞不上天、大树的影子在围墙外无法测量、竹竿接起来却举不起来、氢气球到哪里去找?有一些问题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马上就可以想办法解决,但是有一些问题就不能立刻解决,时间就拖长了。 以上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在以后的活动中进行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