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析词品句中渗透两纲教育 ——《晏子使楚》教学随笔 施辉
语文教学离不开重点词句的剖析和品味,对重点词句的剖析品味过程,又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有效时机。因此,我们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感染、渗透,使爱国主义思想进入到学生的内化体验和外化行为,进而升华到爱祖国的道德感的更高层次。 课文《晏子使楚》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智斗楚王,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而且还维护国家尊严的凛然气节的三个小故事。课文《晏子使楚》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课文中晏子是怎样智斗楚王的,为什么晏子的话会驳得楚王无言以对?为了让学生更能读懂晏子的情怀,激起他们的共鸣,我在教“进城门”这个小故事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以增加提示语的方式析词品句: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想让晏子从这个洞里钻进去,以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是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如果我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反馈诱导: (1)选"怒气冲冲"。 你为什么这样选择?如果真像你说的,晏子大叫大嚷,怒气冲冲地说这番话,会产生什么后果?晏子那么聪明,会这样说吗? (2)选"心平气和"。 你为什么选择"心平气和"?什么叫心平气和?晏子面对楚王如此的侮辱,他心里能不气愤吗?但是他能把这种气愤表现出来吗?心里感到愤怒但又要努力克制这种愤怒,我们应选哪个提示语比较合适? (3)选"冷静"。 谈一谈你为什么选择"冷静"?而不选择其它两个呢? 我们来看晏子究竟是怎样说的-- 小结: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让学生一起冷静地来读读晏子的反驳。 通过创设情景:增加提示语的方式,提出问题,把学生置于晏子的地位,激发思考,引导争论。让学生尝试着像晏子那样思考,像晏子那样回答难题,然后再读句子,这样就大大刺激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再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含义表达出来。这样设法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把语言训练同思维拓展密切结合起来, 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感染,内心得到体验,晏子为了维护国家尊严的凛然气节,压抑着心中的巨大愤慨,运用自己的创造智慧,进行了超凡脱俗的创造性争辩,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效果,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熏陶。激发学生学习宴子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国家尊严的凛然气节,使宴子的品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爱写诗的小螃蟹》课后反思 陈敏
实施生命教育,必须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教师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这项工作,挖掘语文教材中隐含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为了有效开展生命教育,在课堂中,我努力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的身份,充分发挥自身情感因素,着力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和乐于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但有时却有些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如在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如果风、海龟和海浪的确不喜欢小螃蟹写的诗怎么办?”的 问题时,我随即把学生的话题引到“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但显然感觉有些牵强,课后也感觉这个环节有些不妥。要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作为教师首先自己必须要尊重学生的文化、思想,必须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必须学会认同学生赞赏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润物细无声”地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我感到在这里,完全可以设计一个讨论的环节,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理解,与此同时,也能逐步地让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生命意识,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反思之余,我感到语文学科中有许多生命教育的资源,作为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点燃生命火花。 1、情境创设——在“境”中体验生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相应的情境。情景的创设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了课文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情境交融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生命教育。 2、品读字词——在“学”中品味生命。语文学科中的很多篇章有一些关键的词语非常富有表现力,教学中,教师应当抓住这些关键字词展开教学,让学生细细品位,才能和文本产生共鸣,有效开展生命教育。 3、多样朗读——在“读”中感悟生命。语文是生命教育的隐性学科,许多生命教育的资源隐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朗读地指导,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让学生在多样的朗读方式中深入地感悟文本的内涵,体验生命的可贵。 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在当前这种背景下,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开展生命教育,让生命之花在语文学习中尽情绽放。
《两只小狮子》教学案例 黄静怡
《两只小狮子》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两只小狮子的不同生活态度。故事通过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以及懒狮子和小树的对话,刻画了一头怕吃苦、想依赖的小狮子,并借狮妈妈意味深长的话语告诉孩子们只有勤学苦练,拥有真正的本领,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自由读读课文第1、2节,想一想,如果要你和这两只小狮子交交朋友,你愿意和谁交?说说为什么?本想这个环节会进行得十分顺利,因为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让我毫无悬念地估计学生一定会说喜欢那只刻苦的狮子。然而这次在交流中却有一位学生举手说他喜欢那只懒狮子。随着他的回答,教室里出现了一片“嘘”声。可当他说了喜欢的理由“这样懒狮子就不会吃人了”时,教室里的反应又有了转变,有顺应者忙着说:“这倒也是!”有反对者坚持说:“这么懒谁喜欢?”也有忽然之间没了主意的。这个场面倒是出乎了我的意料。可我马上就想到何不借此来和学生探讨一下对生存观的理解呢。于是,我请学生安静下来,说:“同学们有的认为不吃人的狮子就是好狮子了,但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的狮子,它本身就是一种肉食动物,这是不容改变的,吃肉是它们的一种天性和本能,这跟兔子爱吃胡萝卜、熊猫爱吃竹子没什么区别。但是如果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必须要学会求生的本领,可是懒惰是学习的天敌,懒惰怎么会让自己练就一身生存的本领呢?!”“啊,我明白了,一只小狮子练习滚、扑、撕、咬,就是在练习生存的本领啊!”班中一位悟性高却经常爱插嘴的学生迫不及待地在下面喊出了话。“对啊,”这个时候当然不能去批评或阻止这个学生的“插嘴”,而应顺水推舟,“现在能通过朗读来表达你们对这两只狮子的喜欢或不喜欢之情了吗?”“能!”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正是恰当地处理了这个环节,后面的学习也十分顺当,特别是讲到了对真正的狮子的理解,以及最后的说话拓展时,学生们都能说出比较正确的观点。我想这也是有效渗透了生命教育的某些理念了吧。
《父亲的谜语》一课教后感 刘汝敏
这是一篇很有味道的课文。初读课文时,我被父女间的申请所吸引,被夏夜猜谜时的温馨所吸引,然而当我知道了这篇文章的来龙去脉,知道了没有被选入课文的关于这个故事的其他内容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那种流淌在文字背后,流淌爱父女心间的情、爱,深深地感染了我。 在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时,老师们也都与我有同样的感受。于是我们不约而同地决定将原文中的部分情节补充到课文的学习之中。在课的伊始,我就告诉学生:课文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选入课文时有删减。还告诉学生,文章是作者刘蕊在成年后回忆自己父亲时写的。然后通过“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当作者回忆起父亲时,让他最难忘的会师猜谜时的情景呢?”这样一个问题很自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在深入学文,品词品句,深刻悟情以后,我在课行将结束之时,又一次补充了作者原文中的部分内容: 后来这则关于父亲眼睛的谜语成了我和父亲之间特殊的交流方式,每当我不开心的时候,父亲就会用这则谜语猜出我的心事来都我开心。直到我成年以后,在和父亲的书信往来中,也都会用这则谜语来交流情感。有一次,快到父亲生日了,我写信问父亲希望得到什么礼物,父亲的回信只有短短的四行字…… 老师深情的讲述配合动听的旋律,将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学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产生了共鸣,那一刻,我被感动了,学生也被感动了,他们又一次读起了文中那则谜语,这一次读得特别动情。 语文学习,我们的眼睛不能只盯着课文中的那些内容,而应将其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这既是“大语文”观学习的要求,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感悟,给予他们更完整的认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又恰到好处地将这些补充的资料放在了课的一头一尾,在实现首尾呼应的同时,也使得整堂课的结构更为严谨,整个故事更加完整。
《中彩那天》教学反思 陆丽秋
《中彩那天》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主要讲述了生活拮据的父亲,中彩那天神情低落,为奖品的归属而伤脑筋,最终把奖品——一辆梦寐以求的奔驰汽车交还给同事库伯先生。课文表现了父亲诚实而有信的高尚品德,同时也教育孩子们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一、以读代讲,注重感悟 “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活动,在教学《中彩那天》一课时“读”贯穿始终。首先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比如出示句子:“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让学生读后说说心中的疑问。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爸爸为什么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爸爸面临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道德难题?我再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去反复朗读7,8两小节,从中找到答案。其次,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如:自由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最后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做到了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即培养了阅读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二、情景交融,练习说话,发挥学生想象力。 教学中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学法,即:读文质疑——读议解疑——感情练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有法可循,学会读书。另外,本文的故事有丰富的想象的空间,教学课文第9小节时我让学生想一想:车被开走了,家中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他们可能说了哪些话?先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之后再写一写。最后请学生在全班交流。有的说:眼看着车子被开走,我心里有些不舍得,但我会向爸爸学习做一个讲诚信的人;有的说:虽然,车子被开走了,但爸爸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学生奇妙的想象中赋予故事新的内容,也看得出他们懂得了“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道理。 三、 几点不足 教学中没有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在课堂上,我也难免紧张,没有注意课堂的生成,还是照着自己预设的在教,而且生怕学生们讲不出,讲得不到位。我又过多的干预了学生的回答,结果就导致不自觉的抢了学生的话语权、参与权…… 教学中,虽然注重学生的朗读,但在指导的时候还是觉得不够到位,评价语言也很匮乏。特别是最后缺了一个能纵览全文回文朗读,使课文显得比较松散,功亏一篑! 另外,我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语言文字的锤炼,并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当然,再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或补充一些相关阅读材料,对于学生理解诚信,并将诚信的种子深埋于学生心中是大有益处的,而且也能体现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新理念。 种种不足,一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善!
《狼和鹿》课堂教学案例反思 时慧
【教学思考】 《狼和鹿》是一篇有初步辨证法思想的文章。是让学生理解自然法则,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设计此课的教学中,我思考的最多的是如何在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时自然地渗透这一情意目标而非生硬地灌输。一言以蔽之就是体现语文味。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狼和鹿》一课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教学特色】 一、练习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有计划的 ‘学得’,也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活动中的‘习得’。”根据《狼和鹿》一课带有科普意味的性质,我在教学中,特意设计了一些有语文味的练习,让学生在语言活动中自己“习得”。 练习设计的手段: 在《狼和鹿》一课的练习设计中,我注意了练习设计手段的多元化。采用了听记、想象说话、填空、句式比较、写话等语文训练手段,在达到教学目的、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上课伊始,我用“听记”这一语文训练手段,让学生听写了一段课文里没有的话:“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箭三雕:既进行了语文训练,又开宗明义,还把是否尊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自然法则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而后在教学“尊重法则”这一板块时,我通过让学生进行两次想象说话训练——把原文中“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这段话中的第二个句号改为逗号和冒号,让学生在理清句与句关系的同时,开展想象,体会“生机勃勃”,加深学生对尊重法则的理解。又通过一个填空,帮助学生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真正含义。 在“违反法则”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通过句式比较,使学生感受到比喻句非常形象地展现了当时森林所遭受的破坏和鹿群的困境。 在教学最后一个“明理导行”的板块中,我请学生写下了警示牌,在写的训练中,学生自己总结出了情意目标所要贯彻的内容。 练习设计的坡度 在练习设计时不仅要注意手段的多元化,而且要根据学情注意练习设计的坡度,这样就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关注学生。 两次想象说话训练,句号改逗号的一次,是想象其他动物在森林里生活的情景,考虑到学生对小动物还比较了解,因此第一次未设置坡度。在第二次改为冒号的想象说话练习中,感觉学生对鹿的一些生活状态不够熟悉,而且希望他们用“有的……有的……”这样的排比句式来说,因此在这一练习中设置了坡度——出示了一组小鹿日常生活场景的照片,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了说话练习,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在尊重自然法则的情况下,森林是多么的生机勃勃。 练习设计的迁移 在练习设计中,我还注意了知识的迁移。在揭示原因的教学中,我利用了一个填空:“狼 鹿,鹿 ,森林 。”让学生理清狼、鹿、森林之间的关系,明白每一个物种都是生物链中的一环,不可随意改变。不尊重“物竞天择”这一法则,将会导致非常严重的连锁性后果。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我引进了“五十年代我国曾发起的,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这一文本,让学生把原先填空中的“狼、鹿、森林”分别改为“麻雀、虫子、农田”,既进行了举一反三的迁移,使学生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而且在引进文本的使用上注意了方法。 二、文本的引进: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我先后引进了两段文本。注意了引进文本的样式与使用的方法。第一段是一首关于“鹿”的诗: 鹿的速度 要比虎豹更快 因此它往往 在离虎豹很近的地带吃草 你以为做鹿的 每天都在怕得要死中 活着吗 其实大多数鹿 活得很自在
狼有狼的野性 鹿有鹿的野性 帮助学生理解“鹿”并不需要人类的特别关照,大家都要尊重自然的选择。同时还隐含着老师想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接触一些其他的文学样式的用心。在使用上主要通过读来理解。第二段引进的就是“消灭麻雀” 这一文本。作用不再赘述,使用上,运用了可迁移的填空。 三、板书的设计 板书在某中意义上能体现教师整堂课的教学思路,在《狼和鹿》的板书设计中,我注意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最终,把板书设计为一个天平,与所要揭示的主旨“维护生态平衡”相呼应。主要分了两步走。一开始,板书显示了人与狼和鹿的关系,主要体现以人的选择取代自然的选择。而最终,我一边总结:“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不能高高在上,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成为天平坚实的底座,帮助维护这个平衡。”一边通过“人”字的位置变化,把板书形成一个天平。通过变化而形象的板书冲击学生的视觉感受,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学反思】 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习得”,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备课活动中,要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更好地调节课堂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