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接受区督导自评报告提纲:
在课程实践中获取智慧
学校概况 创办于1870年的汇师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严谨治校、崇尚科学、全面育人是“汇师”的精神。1998年,学校转为公立转制学校,原校名“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即沿用了历史上的“汇师小学”校名。2007年9月,学校又转为公立学校并且将南丹路小学与汇师小学合并。目前,学校分为总校与分校两个校区。 学校现有教学班44个(其中包括:境内班38个、境外班6个),学生1530名。学校教学大楼宽敞明亮,美术室、电脑房、音乐室、阅览室、科常室等专用室及教室均配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06名,在岗教师98名。教师年龄结构合理,教龄5年以内的教师10名,占10%,5-10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有18名,占18%,11-20年的成熟型教师有56名,占57%,21年以上的老教师14名。教师本科学历53名,大专学历41名(其中正在进修本科的有35名)。中学高级教师5名。 悠久的历史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汇师小学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学校现拥有一支政治素质高、师德修养好、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在推进上海市二期课改实践的进程中,学校全体教师不断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将“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总目标落在实处;以德育为核心,深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优化学习方式,努力为全体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经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对新兴课程的研究,努力推进拓展型与探究型课程,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在实践过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推进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学校根据实际先后承担了《小学低年级综合主题活动的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教学设计的研究》等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前者获上海市第五届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后者获区第六届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上海市第七届教育成果奖。同时学校还出版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小学综合学习的研究与实践》等成果专著,部分青年教师研究的课题还获得了区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 目前,汇师小学是全市第一批教师自培基地、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研究所实验学校、上海市心理辅导示范校,并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语言文字示范校、上海市体育先进单位、上海市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措施与成效 学校的教学工作以课改的实施与推进为主线,以落实基础型课程的课程标准、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和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校本研修为主阵地,不断提升对新课改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程计划,加强对课程实施的领导和过程的管理。学校领导班子站在课程领导和管理的高度,深入课堂、把握实情、直面问题、集体会诊、研究对策、改革教学,旨在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以扎实的举措推进课程改革。 一、教材整合——创造性地落实课程标准 学校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由支部书记、校长担任组长,三位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并由教导处具体负责实施、评价,按照市教委规定严格落实课程计划、合理安排三类课程内容、创造性地落实课程标准。 学校在实践过程中,体现了“两个不变”和“一个变”即:课时不变,课程要求不变,教材内容可变。教材的可变是指我们特别强调对教材的“整合”。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筛选出合理的教学资源;通过整合,为学生提供出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了确保“整合”工作在各学科有序开展,学校先成立核心小组,对此项工作进行先行探索。然后根据学科特点,由各学科备课组长具体落实。通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归纳并总结出“整合”的三种主要途径:单科课程本身教材的整合;跨学科教材的整合;另外在学生的校会、班会、队活动中的资源的整合。 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学校对全面实施“两纲”教育,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学科中贯彻“两纲”,关键在于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把教材中的内容挖掘出来,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进行“无缝焊接”,点点滴滴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由于有了以往的经验,学校积极组织学科教师梳理“两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内容与要求,挖掘教材中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内容;总结学科教学落实“两纲”教育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对课程和各学科落实“两纲”教育方法、策略的研究;注重潜移默化,注重全面教育,努力形成分学科、年段教学体系;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将“两纲”教育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扎实推进“两纲”教育通过教材进课堂。 二、课程开发——建立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走进二期课改以后,结合学校的特色、学生的特点、老师的特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家长资源和学校条件,本着“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宗旨,切实推进拓展型课程在我校的发展。我们加大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形成了点、线、面的格局,开发了课程。学校由骨干教师分组开设了了解文明礼仪的《涉外礼仪》、追寻汉字根源的《汉字魅力》、环境保护的《让地球不再哭泣》、培养创造才能的《小小创造屋》以及了解百年校史的《走进张充仁》等微型课程。为了能在探索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经验,我们多次进行研讨,并邀请学科专家、德育专家、学校校友进行“会诊”,而后多次组织教师修改,最后成稿。这些分布在各年级的拓展型科目为老师们积累了课程开发的很多好经验。考虑到我校学生学习起点较高,我们还组织了部分数学骨干力量编写了校本数学教材《快乐数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是全国信息技术实验校,因此,我们在每个年级都设置了信息技术拓展课,以此提高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校还开设了近70个兴趣活动小组,安排在每周五下午开展活动,100%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活动。其中京剧作为徐汇区的“一校一品”重点项目,正在学校如火如荼地展开。科技制作、儿童画、舞蹈、合唱等项目在区的各项展示、评比中屡获殊荣。文学欣赏、电脑、管弦乐、网球、武术、园艺、英语表演,都成为了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 三、校本研修——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1、以教研组建设为载体,确保“教科研训”扎实开展 我校的教研组建设有以下两个特点:“科研促进教研,教研丰富科研”的双向互动模式;依托课题,在教研活动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着力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三个教研组以树立良好师德为前提,以夯实常规工作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教研特点。…… 学校以语、数、英三个教研组建设为龙头,带动了其他学科教研组的建设。为了使教研组活动形成规范、提升质量,学校制订了《汇师小学教研组工作制度》,同时以区示范教研组的评比为抓手,制订了《汇师小学优秀备课组评比标准》,开展“汇师小学优秀备课组”的评比,通过制度建设保障教研组建设,通过评价标准建立促进教研组建设。 2、以跨学科培训为形式,切实提高校本研修质量 与“分科培训”相比,“跨学科”培训缔造的人力资源优势,使各学科教师得以开阔视野,拓宽交流与协作的渠道。经过慎重考虑,我们开始探索一条新的校本培训路径,那就是全校性的跨学科培训模式。 我们通过跨学科听课和交叉学习这一手段,努力在校内营造一种跨学科交流和学习的培训氛围。为了达到培训的目的,体现校本培训的优势,我们尝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研组的优势和教师个人的教学特色。 3、以师德建设为重点内容,发展校本研修的内涵 要办好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就是师德建设。因此,我们把师德建设作为校本研修的重点内容。在研修中提出了“三注重、三深化”的总体要求,即“注重师德学习、注重师德氛围、注重师德育人”,“深化师德内容、深化师德形式、深化师德认知”。适时地提出了“加强课堂师德修养,孕育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口号,并将它作为校本培训的一个重点内容,制订了校本研修的计划,多次进行专题的座谈和研讨,通过开课、观摩、评课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研讨。同时,学校加强动态管理,行政深入课堂,进行跟踪式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在这样的培训过程中,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教书育人的氛围,全校教师的敬业、爱业精神及教学能力,受到学生的喜爱,家长的好评,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四、教学规范——构建活力和高效的课堂 1、关注教学细节,规范教学环节 2、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活力课堂 3、规范流程管理,落实“减负增效” …… “减负增效”是每一个老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在我们看来,实现减负增效,抓好抓实教学的基本环节至关重要。我们实行“学校——备课组——教师个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三级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就是“三级责任,三级管理,三级监控”。 在学校教学工作中,我们坚决执行“三级责任,三级管理,三级监控”的流程管理,规范做好教学五个环节。这样,在制度的保障中,在检查的落实中,在考核的促进中,35分钟课堂效率得到了提高,学生课后的作业得到了精减,学生的活动多了,研究多了,学习的兴趣浓了,热情高了,落实“减负增效”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了。 五、今后工作思考 1、 目前遇到的问题 …… 2、 今后发展的思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