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小马过河
小雷种果树
我眼中的外滩
铁的罪证
威尼斯的小艇
《葛洲坝夜航记》教案设计
《登山的启示》教案设计
我与濒危动物主题活动—《白鲸得救了》和《草原上的鹰》
《壁虎》教案设计
《风姑娘送信》教案设计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设计
《诸葛亮和小皮匠》教案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一、 引入
1. 简介朝鲜战争爆发。
2. 毛泽东在陈述出兵朝鲜的理由时,用了一个成语,谁知道?(唇亡齿寒)
3. 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也成了第一个志愿军战士奔赴朝鲜战场,后来牺牲了,长眠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出示:英雄榜(毛岸英照片)
4. 你还知道哪些抗美援朝的英雄,用1~2句话介绍他的事迹。
随机出示照片:(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罗盛教……)
5. 小结:在志愿军中有杨根思、邱少云这些熠熠闪光的英雄,也有《一个苹果》中的连长、小蓝、小李这些普通官兵,甚至有很多至今都不知其人是谁的无名英雄。正是他们的浴血奋战,1953年7月27日中朝两国的代表与美军代表在板门店签订了停战协议。
二、 以读激情,加深理解
1. 志愿军战士在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火车即将开动,人们不忍离去,志愿军战士拼命挥手,他们深情地呼唤——师范读课文最后三节。(出示4、5、6三节)
2. 这就是第五课《再见了,亲人》中描写的一个场景,你们愿不愿意读一读?
(生读最后三节)
3. 志愿军在朝鲜战斗了三年,后来又留在朝鲜,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达五年,中国人有个词“归心似箭”,按理说,八年来,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子儿女,白发双亲的身边享受天伦之乐啊,可是此时此刻,志愿军们为何希望列车开得慢些,还想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停留片刻?
4. 课文1~3节写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话别,从中,我们深入地来理解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默读1~3节,在读到具体事例时,读出声音来。
5. 文章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板书:大娘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儿
        小金花    救老王,失去妈妈
        大嫂       挖野菜,失去双腿
6. 这些事例都是志愿军在话别中的“回忆”。板书:回忆
那么,每一小节中前后默读部分,分别是——(板书):“劝慰”与“抒情”
7. 事例感人至深,我们先来看有关大娘的事例。
⑴ 请同学们再读这一节,把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反复读几遍,可以互相两个人说说理由。
⑵ 大组交流。
A.随机放录像、出示资料卡(阵地上的炮弹数)
B.请学生个别读,与之一同感受的站起来读,师范读,全班读。
   板书:情谊  比山高,比海深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C.引读: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深情厚谊。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因而在分别的时候,朝鲜的亲人不忍离去,让我们对一直操劳的大娘说——,为我们送打糕,你累得昏倒路旁,为救伤员,你失去唯一的亲人,您说——,听,汽笛声响,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千句万句都并作一声呼唤——,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出示4、5、6节文字)
8. 学习另两则事例。
⑴ 交流感动句。
A. 为什么小金花,妈妈牺牲时没哭,而与志愿军分别却流泪?体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B. 反问句教学
板书:鲜血凝成
⑵ 随机出示:挖野菜照片及资料卡(钢铁运输线)
⑶ 请学生个别读,与之一同感受的站起来读,全班读。
⑷ 引读:当离别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悄然降临的时刻,我们只能对付出鲜血乃至生命的朝鲜亲人说一声——(出示4、5、6节文字)
9. 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多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出示:英雄榜)
⑴ (出示资料卡:伤亡人数)很多人就此长眠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其中有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在对待在哪儿安葬毛岸英的问题上,毛泽东说了这样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多么壮烈,多么豪迈,让我们读一读。
⑵ 这也是对英雄的评价。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战士啊!让我们背一背这样一段话——(背诵《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
10.出示(请学生同桌互说、交流后齐读):
        在朝鲜战争中,_____(谁)为了____(谁)浴血奋战,_____(谁)为了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凝成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他们视对方为_____;志愿军称曾经_______,曾经_______,_______的土地为_______,也因此,两国人民在分别时_______。
11.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情景。(放录像:送别)
前来送别的人成千上万,作者选取大娘、小金华、大嫂这三个人些,是因为——他们代表了全体朝鲜人民。魏巍在他写的《依依惜别的深情》中,有更为生动的刻画。(出示:《依依惜别的深情》)
12.当年,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回来时,谱下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中朝两国人民骨肉相连,不忍离别的友情之歌。
    让我们试着背诵课文最后三节。
    ……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让我们在心里深情地说——
三、 延伸、总结
1. 时间的列车飞速行进,转眼已是2004年的春天,当年英姿焕发的志愿军战士,现在早已两鬓染霜。相隔53年后的今天,他们相约再去那片曾经战斗过,曾经洒过热血,至今还埋葬着战友的亲爱的土地,再与朝鲜的亲人相聚。如果你就是当年的志愿军战士,当你与朝鲜亲人欢聚时,你会说什么?当你站在战友的墓前哀悼时,你又会怎样说?用你的笔,把你的心声写下来。
2. 学生交流。
3. 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是讴歌战争,而是呼唤和平。任何时候,和平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为了和平,为了发展,中国人民不怕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