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汇师小学德育工作常规
汇师小学2011学年第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汇师小学班主任工作常规
2011学年第一学期德育工作计划汇师小学
2011年工作计划
2010学校工作计划
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2009年工作计划
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汇师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2011学年-2015学年)
(讨论稿)
  为落实上海市、徐汇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要求,促进汇师小学彰显“中西交融”办学特色、让每个孩子在汇师接受公平而卓越的教育,根据办学实际情况,经充分研究和讨论,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学校概况
  汇师小学地处徐家汇,创办于1870年,是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科学文化的学校之一,也是上海开埠以来校史最长、文化底蕴深厚的百年老校之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严谨治校、各科并重、中西交融”的办学理念,凝练出“和谐、自信、勤奋、创新”的八字校训。
     1998年学校由公办学校转为公立转制学校, 2007年又恢复为公办学校并与南丹路小学合并。目前,学校共有两个校区,开设境外部,并托管徐汇实验小学。学校占地26余亩,建筑面积15568平方米,现有41个教学班,学生近1400名,教职员工105名,其中专任教师97名。专任教师结构合理,35岁以下青年教师约占50%,专业成熟型教师占较大比例,具有中高级职务的教师和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在岗教师总数的比例均超过75%。学校现有区学科带头人1人,局学科带头人2人,区骨干教师9人,上海市优青后备成员2人,市班主任名师工作室成员1人,区名师工作室成员2人。
  (二)办学成绩与经验
  “十一五”以来,学校在徐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引下,推进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并实现平稳过渡,同时依靠教职工的努力和智慧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质量、深化内涵,聚焦人才、成就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素质教育实施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区、市产生积极影响和示范作用,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近年来学校形成了教师相互赏识的氛围和各个层面教师展示的平台,青年教师成长迅速,语文、数学和英语教研组成为区先进集体或区示范教研组,学校成为徐汇区首批教师发展示范校。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富有成效,“教学五环节”有效落实,出版了《有一种教学,叫明白》一书。与此同时学校扎实推进“京剧进课堂”品牌项目建设,体育和音乐学科分别完成《京韵操》、《京剧唱段选编》校本教材。学校还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史资源、校外资源,让学生参与体验的教育活动更为丰富多彩。
  总结近年来的办学经验,可以概括为“重细节,求精致,降重心”九个字。
  1、重细节,于无声处实现教育目的
  无论是教育教学设计,还是育人文化营造,学校都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理念,在每一个细节上加以浸润。在教育教学设计方面,学校注重夯实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以促进“教学五环节”的有效落实,让教与学的过程更有质量。在育人文化营造方面,学校注重树立教师崇高的师德,以“读文章,写体会”的方式变教育为感悟,让每一个教师在自省自悟中发现问题、学会思考。
  2、求精致,提升教研实质内涵
  学校教研组活动除了常规的教研模式以外,特别强调“教科研训”一体化的研修模式,通过“课题引领下的教研活动新模式”研究,推动学校教研活动“过程”的精致化。同时,学校注重教研活动“推广”的精致化,即对于有想法又有工作实效的优秀教研组,学校注重推广其示范作用,以此带动每个教研组的共同发展。
  3、降重心,彰显骨干引领作用
  学校依靠广大教职员工办学,通过机制创新,赋予教师教学自主权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释放教师实践智慧。学校鼓励骨干教师在积极参加高一层次培训学习、完善自我专业发展的同时担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职务,在组内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积极探索、带头实践,带领同组教师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彰显骨干教师的作用。
  (三)面临的挑战
  根据上海市、徐汇区“十二五”基础教育发展提出的核心要求,学校迫切需要进一步聚焦学生素养提升,转变教育质量观、转变发展方式,以促进学校在继承优良办学传统和发展基础上成为优质特色学校。
  1、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变化
  由于学校办学体制变革带来的生源结构改变,学生的习惯和态度与以往相比有所欠缺。因而,如何进一步调整课程教学、让教学方式适应学生需要,如何更好地取得家长的支持、发挥家校互动的作用,是今后五年学校发展需要予以特别关注的。
  2、如何进一步增强办学特色
  “严谨治校、各科并重、中西交融”是学校百年传承下来的办学理念。学校在做好“严谨治校、各科并重”的基础上,如何通过设置能够体现“中西交融”特色的课程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和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亟待着力探索和增强。
  3、如何实现学校组织的文化引领
  近年来,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不断得到扩展和延伸,学生少先队活动、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学科师资梯队建设等都成为学校营造良好育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将林林总总的活动融入到学校优质特色办学之中,为“中西交融”的彰显起到支撑作用,是新背景下学校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发展使命
  (一)指导思想
  学校以“三全一坚持”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三全”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关心每个学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全面安排学校工作,使每个“键”奏出和谐音符。“一坚持”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得到充分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办学目标
     坚持“严谨治校、各科并重、中西交融”的办学理念,秉承“和谐、自信、勤奋、创新”八字校训,把学校办成一所汇聚教师智慧并具有教师专业发展示范能力、融汇中西文化并形成汇师课程特色的现代优质学校。
     未来五年,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学校逐步完成教师专业发展三大平台的建设,成为在全市有影响力的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基本形成中西交融特色的框架,在“一校一品”、“汇流活动”、“卓越社团”等方面率先显现成效。
  (三)培养目标
  立足学生发展需求,通过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学科统整以及家校合作,让每个学生都基本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规范的行为习惯、扎实的文化知识和开阔的国际视野,使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都得到发展、多元交流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得到发展,从而为进入高一层次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发展思路
  (一)营造育人环境,提升文化品位
  1、学生德育工作
  1)着力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完善德育体系建构
  健全学校德育组织网络,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年级组长管理职能,提升年级组长的管理能力;完善班主任考核机制,加强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明确每一个教师对学生的育德任务,尤其是任课教师在班级集体建设中的职责;开展班级汇流活动,在交流中丰富学生体验。
  2)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加强德育部门沟通
  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以学校主题活动系列为中心,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道德实践活动,把德育基地、社区服务与学科学习、德育课程结合起来,努力构建新的德育课程体系,形成若干在于区内有影响的卓越社团。
  3)关注班主任队伍培养,增强班主任群体育人艺术
  进一步加强班主任岗位建设,提升班主任个人的综合素养,增强班主任德研意识。通过班主任例会和德育工作研讨等形式,积极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和学习,探索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的新思路,不断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益,推进学校德育队伍的管理与建设。
  4)重视学生行为研究,提升学生基本道德素养
  通过对低年级品社学科教学内容与学校行规教育的有效整合, 形成低年级品社学科教学活动化,学校行规教育科学化的学校行规教育序列。增强对学生进行国际礼仪的教育与引导,拓展国际视野,强化学生国家意识和国际意识的培养,努力争创新一轮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
  5)注重学生生存教育,努力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开展以自护自救能力、环境保护意识、生活劳动技能、交往沟通能力四大主题为主要内容的生存教育。精心组织一年一度的安全周活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安全教育活动。加强绿色教育,提高环保意识。重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注重学生劳动意识与自理能力的培养。
  2、校园文化建设
  1)以办学理念为引领,构建中西交融的特色校园
  重视建筑风格和自然生态建设。充分利用教学楼的楼梯、走廊和教室内外墙壁、空间等进行布置。注重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传承,体现在校名、校训、校歌、校徽上。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长期的重点工作,同时树立全员共建意识,发动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以序列活动为载体,铸造有时代感的校园文化
    挖掘中西文化的交融点,设计序列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德育。夯实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把德育的功能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加强团队组织的管理和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学生课内外活动。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群众性、广泛性、参与性的特点,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各项活动。
  (二)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办学活力
  1、课程教学改革
  1)建设体现办学理念的课程体系
  梳理学校现有课程,将基础型、拓展型与探究性三大类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与架构,建立和健全课程管理的组织系统,形成学校课程管理网络。根据学生认知和学科统整要求,按照《课程方案》、学校的社区环境、学校资源情况及学校原有的办学风格,设计和编制学校课程计划,凸显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
  2)深化基础型课程教学研究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市、区有关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设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加强基础型课程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益,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发展。
  3)建设完善现有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实际,编制学校现有特色课程的实施说明、教学安排、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课程评价等,完善学校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
  4)规划自主拓展课程框架
  依照学校发展目标,根据学校与社区资源条件,考虑学生实际需求,按照普及、提高、发展的层次性原则,梳理学校现有自主拓展项目,规划和设计学校自主拓展课程框架,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校中西交融办学特色的形成。
  5)提升教师课程开发力与执行力
  组织教师学习学科课程标准、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使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各类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引导教师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蕴藏于学校和师生中的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家长与社区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发小型自主拓展科目,并不断完善。
  2、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切实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领导,强化师德教育,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建章立制,形成师德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
  2)完善学校自培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教师培养模式
    按照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功能的要求,制定《汇师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规划》,以校本培训为抓手、构建点、线、面和谐发展的立体式师资培训体系,成立学校教师职业规划指导委员会,抓好教师的梯队建设,有效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完善学校人事管理的运行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完善教职工绩效工资改革与实施,努力调动全体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3、构建大教科研机制
  1)建立科研工作领导小组,领衔学校教育科研工作
  组织部门负责人及学科组长,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的相关工作和学校学术委员会的秘书工作,包括科研制度的建立,科研课题的申报、评审、管理,校级论文的评比等工作。
  2)加强骨干教师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
  进一步加强骨干教师的科研意识,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实行骨干教师课题申报制度(市、区、校三级骨干),每一个骨干教师都应领衔或作为核心成员参加一项课题研究。
  3)设立教育创新项目申报及资助制度
  重点围绕中西交融特色培育,设立学校教育创新项目申报及资助制度,对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开展教学研究、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等进行项目管理,鼓励教师团队合作,并对项目运作成效突出且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升级为工作室,进行长期规划。
  (三)整合资源配置,优化运行机制
  1、学校管理效能提升
  1)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
  进一步明确学校管理层和下属各部门之间的管理职能,发挥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构建三级管理体系,形成清晰有效的学校管理流程。
  形成我校“教职工工作守则”,包括师德、岗位责任制度、教师奖惩制度等,以此来进一步规范教职工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将“汇师小学教职工工作守则”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课程,以增强教职员工对各项管理制度的认知度和使命感。
  2)推动教育信息汇流
  学校将在现有的信息特色基础上,提升图书馆和网络信息中心功能,开辟教育信息交流平台,形成富有汇师特色的信息汇流氛围和机制。
  2、学校与家庭、社区互动
  1)组建协同教育委员会,重视家校、社区良性沟通与互动
  在原有的家长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家长、社区、学校协同教育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家长委员会和社区委员会两个机构,家长委员会下设教育指导部和义工服务部,社区委员会下设社工服务部和学生活动部。协同教育委员会定为非行政性的、服务性的教育组织,实行“自我管理、学校参谋、滚动发展”的自主管理模式。家长委员会负责“家长汇”平台的设计和活动的组织,并积极创建成为具有汇师特色的重要品牌活动。
  2)依托校外教育基地,进一步开发基地的综合资源
  进一步拓展和利用校外教育基地的资源,拓宽服务与教育的项目,利用这些单位的优势与特点,对师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四、主要项目
  (一)校本特色课程建设计划
  1、目标定位
  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未来五年校本特色课程建设将着力挖掘现有课程内中西方文化的人文内涵。
  2、具体举措
  开发校史方面的校本教材,形成相关的校本课程及主题活动方案;整理现有的信息技术课教材及学校自主开发的信息技术项目,形成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继续做好各年级“一校一品”课程的建设,进一步挖掘其内涵,总结经验,形成较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从中西方礼仪文化、感恩文化、节日文化、儿童游戏文化、儿童歌舞文化等方面筛选优秀的文化成分,通过课程的实施和完善,最终形成优秀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成长提供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
  (二)学生国际理解教育计划
  1、目标定位
  今后五年,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计划将有层次有步骤地加以推广,逐步建构中西文化交融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成为了解国际礼仪,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人。
  2、具体举措
  首先,境内部更好地利用《国际理解》这门课程,学习其内容,领会其精神,并努力地将其与基础性课程中相关联的内容加以有机整合。加强学校内部境内,境外师生以及学校与国际学校之间的交流互动活动,并努力使之常规化,序列化。同时,开展与国外结对学校的友好交流和互访活动,为中外师生间的交流,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搭建平台。
  (三)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计划
  1、目标定位
  完善校园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成安全、绿色、可管、可控的数字化校园,提升学校的综合管理能力。
  2、具体举措
  学校将在现有信息化工作基础上,加大校园信息化软、硬件建设经费的投入,健全校园网络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校的日常管理标准化、规范化,进一步完善学校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开展信息化应用试点,完善学校、教师、学生等基本信息的数据库建设,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帮助教师和学生实现随时随地获取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优化组织架构,建立相互支撑、协调运行的行政性组织与非行政性组织系统,保障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精致化。
  一是着力加强学校中层部门能力建设,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核心理念,提升中层执行力。二是充分发挥信息中心和教研组的业务管理功能,促进内涵发展中知识的分享和创造。三是依托科研室建设,学校成立非行政性的学术领导组织,即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由本校资深教师、学校领导和校外专家组成,负责对学校重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审核、监督与评估等工作;负责教师教学视导和专业发展评价等工作,并负责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程度的监督。

  (二)资源保障
  积极争取区教育局及教师进修学院的扶植,在资金的投入及教育教学的指导上予以支持。注重与社区的合作共建,与兄弟学校的互动交流,通过区域内的联动,保障重点规划项目的有效落实,实现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加强校内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一个充满人之关怀的教育氛围,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将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地位。学校让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高教师对职业荣誉感,使命感的认识。重视和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三奖”获得者的辐射引领作用,让学校的教师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育工作者。
  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发挥学校信息化平台的作用,使其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对内管理的载体。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利用家校互动的平台,加强家校互动。完善校园网上各个特色版块的建设,使其成为教师交流互动的场所,引导教师在此实现资源共享。
  (三)制度保障
    着力加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按照办学理念与传统,推进学校“章程”的制定。进一步梳理学校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责,条块分明,各司其职,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修改和补充学校科研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重点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增强学校的竞争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进一步完善后勤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物品的采购、登记、使用、保管等一系列制度,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物质需求。不断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健全学校内部安全防范机制,维护学校治安秩序,落实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积极倡导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切实建立学校规划推进机制。成立学校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的全程实施、管理和监控,引领行动项目的推进并提供服务,制定与规划相匹配的学校年度(学期)工作计划。建立行动项目运作机制,根据项目实施需要成立由多个部门人员构成的团队,项目实施方案经专家论证、规划实施领导小组批准后予以实施。建立学校规划实施自评机制,聘请教育行政部门、社区热心人士、学生家长与校内党政代表、教师代表、专家代表若干人组成督评小组,定期开展行动项目诊断性评估,保证行动项目实施的有序有效。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