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基于网络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初探(张深)
浅谈小学语文课的导入方法(张薇薇)
童画传真
让计算机成为学习的工具
语文+数学+ X+Y+……=美术
发展性心理辅导与学科教学 用七彩画笔彰显孩子们的个性
让学生“做数学”
你知道我有多高吗?
信息环境下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小学数学课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小学三年级主题式音乐综合活动初探
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体验成功
尊重学生能力 组织探究活动
“隐性课程”对学生发展影响的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教学设计研究
少先队体验型小队综合主题活动的方案设计与实施
动手能力与数学方法、数学知识的联系
《ADHD儿童综合干预》阶段小结

 

度 量(朱晖)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第二册中《度量》的教学内容与以往一年级《米和厘米的认识》是极为相似的。它们也都有共同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学会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注重的是让学生知道用尺怎样正确测量出物体的长度,并通过设计各种工作环境或是活动项目来让学生充分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通过反复操练掌握正确的方法。为此我们老师将各种各样的尺带进课堂供学生使用,在教室里寻找或是设计各种可以让学生测量的物体。甚至走出教室寻找测量的对象等等。我在三年前教授“测量”这个内容时就设计了让学生测量校园中一棵大树的高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在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时主动了解各种尺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学习各种长度单位。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学生对测量的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使用测量工具的能力大大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当时的教学也是比较成功的。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标准推出。我注意到了在对小学一二年级学习测量的目标要求中有这样一个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注意到了这一教学目标我于是设计了一堂新的课。以下是我这堂课的一个片段: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书本第46页的《度量》。度量就是测量长短并把它记录下来。
(设问1)在生活中什么时候我们需要测量长度?
(设问2)你知道哪些测量长度的工具?
(设问3)你知道汉字“尺”为什么是这样写的吗?*
(设问4)你听说过哪些长度单位?
(设问5)你知道这些长度单位是怎么来的吗?*
一、 听故事学知识
1、听故事。
师:这些问题不知道没有关系,先听我讲几个小故事,从故事中你们会找到答案。
每一个小故事都配有动画或是录像来加以说明
①度量的历史渊远流长。我们的祖先在同自然界漫长的斗争中,他们首先学会了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来进行度量。例如在测量土地时人们就用自己的脚步来测量从一个地点到另一地点的距离。
②如果距离比较近,为了测量更加准确,他们也会用脚底来进行测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迈步定亩”。
③还有我们的手也是测量工具,你们看这“尺”字像不张开大拇指和小指的手?这就是古代的“拃”所谓“布手知尺"就是用“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我们为了度量的方便也把张开的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来进行测量。
④还有更有趣的,古代在遥远的英国,国王亨利一世将他手臂向前平伸,把从他鼻尖到指尖的距离定为"码";而在他之后的另一位英国国王查理曼大帝以自己的脚底长为标准,把它定为"英尺"。
2、师:接下来我们也来用一用我们自己身上的这些“尺”吧。请你们度量课桌的长和教室的宽。把你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表中。
测量对象 测量结果
课桌的长 (    )拃
教室的宽 (    )步
(展示记录表)结果学生的测量结果都是不同的。
师:看了结果你们发现什么?
质疑: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原因是每个人的一拃、一步长短不一样,所以测量的结果有差别。)
师:所以在十八世纪,科学家制造了“米原器”确定了全世界统一的长度标准,人们根据米原器制造了“尺”来测量长度。尺的种类有很多。(出示:软尺、钢皮尺、卷尺、米尺……)逐一介绍一下名称。
    课上到这里有学生举手说:“我明白了,为什么尺字要这样写,它就像一拃。原来以前没有尺的时候人们就是这样用手和脚步来测量长度的,现在有了尺我们就方便多了。”
    接着我就顺利成章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感知长度单位和使用测量工具。课顺利结束。
    课上完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同样的教学内容,自己的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究竟什么是学生学习测量真正最需要的,是测量的各种方法,测量工具的使用,还是了解测量方法的演变过程呢?我也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对于测量方法演变过程的介绍是多余的,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学会测量才是重点。但是也有老师认为数学是从普通的人类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才可能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介绍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的演变过程其实是让学生感受了数学识创造的过程,对于这种过程的了解可以使学生体会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给出那些千锤百炼,天衣无缝但同时也失去了生气被标本化了的数学。
    我记得纽曼曾说过:不仅数学创造源于理解自然掌握自然的强烈愿望,数学概念和数学问题的产生也来自于这种愿望的驱动。数学应该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而对于学生来说则是再创造的过程,是数学的心脏。所以我想我传授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有方法和结论,告诉他们创造的过程才有激发他们再创造的可能。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