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ADHD儿童综合干预》阶段小结

 

动手能力与数学方法、数学知识的联系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这样3句名言:You hear,you forget. (听来的忘得快); You see,you remember. (看过的记得住); You  do,you understand. (做过的才能会)。正在进行的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也要求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组织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展现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要把学知与学做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认知、参加活动、增加体验、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和谐统一,即把数学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凸现出来。十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使我深深感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正确恰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对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在“实践中产生真知”
  儿童的动手操作,一方面是手与眼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另一方面又是手与脑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系列转化为内部言语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他们在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正以活跃的内部言语体验情境,展开思维。他们在操作时,必然也在同时思考,而操作中获得的形象和表象,又及时推动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或进行归纳、类比、猜想等,进而深刻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请学生将9个苹果分放到盘子里。分几盘由学生自定,但要求每盘苹果个数同样多。最后发现:有的学生正好分完,有的还有多余,多余的苹果又不够再分……余数的概念就这样逐渐建立起来,学生对“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也有了隐约的认识。
又如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我提示学生可以用各自桌上的工具研究长方体六个面的特征,学生们量的量、比的比、摆的摆、折的折、剪的剪、拼的拼,开动脑筋,人人参与实践。不一会儿,在组长的的带领下,各抒己见,有的说:“长方体表面上隔开的一个长方形,形状、大小是一样的。”有的说:“上面和下面都有6个小正方形,左面和右面都有2个小正方形,前面和后面都有3个小正方形。”还有的说:“剪开后能重叠的两个面形状、大小都一样。”这些发现,都是在“动作思维”中实现的。由于操作活动是动态的,它顺应了儿童好奇喜动的心理特点,故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亲历创造的过程中真正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二、 在“指尖上跳跃智慧”
从数学教育哲学上讲,决定一个学生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看他如何看待数学,如何理解数学,以及如何运用数学思想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我就运用“教、学、做”统一的数学思想,注意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大胆假设,不断尝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大脑潜能,并不断提高数学素养。
  如教学《测量》这一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测量与估测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不断寻找具有挑战性的测量对象,最后终于发现了合适的对象——学校操场上的百年古树。具体做法如下:
  1、海报宣传,招募志愿者。
  2、志愿者提交方案,争金点子章。
  作业显示
  学生A:利用影子。在太阳照射时,当我们的影子与我们的身高相同,说明大树的影子也与大树的高度相同,马上测量大树的影子。
  学生B:利用媒介物。先拍一张大树和门房的照片看出大树的高度相当于门房的几倍,然后量出门房的高度,大树的高度  就是它的几倍。
  学生C:在氢气球下扎一根很长的塑料绳,把氢气球放上天,当它与大树同样高度时,量出塑料绳的长度。
  学生D:准备一只风筝,把它放上天空,当它飞到和大树一样高时,量出放风筝时所用的棉线的长度。
  学生E:将竹竿一根一根扎紧接好,竖起来,当它和大树一样高时,测量出所接竹竿的长度。
  学生F:我的手拿住卷尺的一头,然后爬到树上,让树下的小朋友看卷尺另一头的刻度,这就是大树的高度。
  学生G:在松鼠的尾巴上扎一根绳子,把它放了,让它爬到树上,它尾巴上的绳子长多少,就说明大树有多高。
  学生H:先让大吊车把它的巨臂向外向上升,当它升到和大树同样高度时就停住,然后水平放下,让我去量它的巨臂的长度。
  3、行动小组填写行动计划。
  组成行动小组之后,同学们有的用尺量,有的带来相机拍摄照片,还有的买了风筝和氢气球在操场里放飞……
学生作业显示以下五种方法可操作:
  方法一:利用影子进行测量。
  方法二:拍摄照片,请老师参与利用比例进行计算。
  方法三:升氢气球。
  方法四:放风筝。
  方法五:接竹竿法。
  4、实践操作:
  在具体操作时,有4组同学成功了,1组失败了,但他们得出结论:由于操场太小,风筝无法飞得很高,所以测量不出大树的高度。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懂得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研究问题,养成了从数学的角度去考虑日常事物的习惯,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研究解决的方法。既学会了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又培养了思维的活跃性,最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在“再创造”中开发潜能
  皮亚杰指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从客观对象中直接
抽象出来的,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也就是由主体的活动中抽象出来的。”数学学习原来就是就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活动,是一种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再创造”出有关数学知识的活动。
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先请同学们编出商4的除法算式,并将孩子们写的算式展示在黑板上,要求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计算器等方法,寻找这些算式的特点、算式与算式之间的关系。同学们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看、有的想、有的算,大家纷纷寻找其中的奥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同学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一条性质,更重要的是学会主动、学会合作、学会思考。
又如教学《角的度量》一课之前,我先请体育老师组织全班开展一次投实心球比赛,并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投得最远?课上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课后我又布置中长期作业,请感兴趣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邀请相关教师进行专题研究:究竟投掷角度是多少度,才能投得最远?在这一探索活动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度量几个角,更重要的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和创造。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记忆是短暂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思想和方法将使学生受益终生。我想只要坚持这样做,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并不断丰富他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创造出新的生命历程。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