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新课标改革下合作学习的魅力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直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
教学任务与案例分析
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健康教育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儿童多动综合征社会适应行为特点的研究儿童多动综合征社会适应行为特点的研究

 

新课标改革下合作学习的魅力

  “合作学习”是当今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也是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新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以及进行自我反思等等,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这两年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的市级立项课题“创建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通过两年的实践,笔者结合新课改来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重视了合作学习的价值研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被视为孤立、个体化的活动,座位统一的排队式,书本放在统一的位置,回答问题时统一的举手姿势,甚至连坐姿也作统一要求。每个孩子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并被要求努力地理解黑板、书本上的内容或完成老师预设的一些问题,完全被当作一个接受知识的“机器”。《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充分肯定了合作学习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

    1、为学生提供了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

    学会学习是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场所,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在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活动和对话中,在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过程。这其中更多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以及进行自我反思。所有这些,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构建这样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学,那么不仅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2、实现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

    以作文为例,小学作文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设置“习作超市”----“自主、合作”作文教学模式,让学生轻松习作。这不仅是为学生创造条件尝试着去做一做有兴趣、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实现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让学生去体验生活,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习作超市”就是让学生自选作文题目,自选好词、佳句,自选评改伙伴,总之,在“习作超市”中,是非问题必须纠正,水平高低的问题只需提高。教师时刻注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注意学生作文的微小进步,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发现自己还有优点,还在进步。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学生油然而然地产生出一种“我也能行”的积极情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而且学生在经历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价值,也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和潜能。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得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互动活动,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他们的合作意识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 

    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都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新的问题的答案,有时没有绝胜的把握就需要大胆的设想,这时,学生的思维受环境的影响,常常会冒出绚丽的火花,然而他们的思维又常常是稍纵即逝的,但这往往能给别人以顿悟。或许一个富有创意的设想,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便由此而产生。更进一步,许多在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下仅凭个人的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通过集体的智慧常常被学生们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合作学习不仅能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更能激发每个人高度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师重视了角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激励思考,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者,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会时刻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在观察、诊断以及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过程中较快地适应角色的不断变化,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也正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的必备素质。 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穿针引线”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意见等等。特别是当不同的学生分工研究的是一个复杂问题的不同侧面时。教师还需要时不时地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综合,因为有时不同小组的学生可能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三、构建适合合作学习的环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如何构建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呢?

    1、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

    如何正确进行分组是为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分组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安排,如低年级由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都较差,开展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一般以同桌交流讨论为主。而高年级学生在分组时,一般选择4~6名不同能力、性别、性格、文化背景而彼此之间又比较熟悉的学生组成一组,或让者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尽量让每位学生在讨论时感到轻松、自然,不受拘束。这样的分组不仅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也可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影响。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要把每位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要教育全体学生对学困生更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给每一位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合作欲望更加强烈,使课堂生气勃勃,焕发出生命力。

    2、给予充裕的时空环境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学生没有在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上运行,或由于学生的“吞吞吐吐”,教师害怕不必要的枝叉的出现和时间的浪费,就毫无顾忌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或给几分钟时间,学生没有讨论好就指点几个好生顺着老师的意图回答,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合作学习,只能是表面的、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因此,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使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

    3、建立热情的帮助环境

    全班八、九个小组中,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的偏低,尚不成熟,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困难的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4、营造真诚的激励环境

    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这个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根主线,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标的改革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参考书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新概念语文教学解读》----《小学语文教师》2002/7-8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盱眙县三河实验小学 周锦莲)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