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
教学任务与案例分析
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健康教育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儿童多动综合征社会适应行为特点的研究儿童多动综合征社会适应行为特点的研究

 

直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使学校面临严峻的挑战。笔者通过对北京市门头沟区600多位中学教师进行普遍听课和问卷调查,认为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调查结果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扫盲阶段。北京市教委印发的《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九五”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九五’期间,将计算机学习作为45岁以下教师的必修课。从2002年起将取得计算机A级证书作为申报高、中级教师职务的必备条件。”凡45岁以下的教师,在2001年年底以前均参加了计算机四个模块的考试,为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做好了前期准备。二是引路阶段。主要是一些软件公司提供教学软件,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应用比赛;部分教师用多媒体(投影仪、大背头等)来进行辅助教学,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是听众,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封闭式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简单组合。现在已进入第三阶段,即普及发展阶段。随着校园网、因特网的发展,信息技术已作为师生今后学习的必备工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进入开放式的发展阶段。

    现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情况如何呢?从收上来的678份问卷调查来看:不足50%的语文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其他各学科平均只有31.86%的教师能经常应用,33.9%的教师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公开课、评职称等)才应用,有10%以上的教师有计算机证,但上课从来没用过,另外还有9.88%的教师根本就不会用。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情况又如何呢?在下校听课中我们了解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没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表现在:

    教师使用的目的不明确。大材小用,计算机只起到演示工具的作用。或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课上大饱眼福,课下大脑空空。

    教师应用技术水平低。部分教师上课时手忙脚乱,一人上课,几个人跟着忙;教师在课上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各方面学生的信息,课上教学秩序混乱;部分教师信息来源局限于与教材有关的文字材料,课外的扩展信息材料很少。

    学校设施中存在问题。许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数量很少,往往需要教师提前一周排队登记,而且大多数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还是由教师单机操作,信息教室设施不配套。

    原因

    教学理念的滞后。许多教师在课前按照教学内容把自己认识问题的思路提前设想出来,并将资料保存在文件夹或内部网站里,等上课堂时再根据情况来选择。尽管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方法陈旧,探索的少、验证的多,创新的少、重复的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停留在简单的组合上。另外,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仅局限在教师使用,很少让学生使用。即使有学生参与,也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教师提供好的方案一步一步地走,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与发展,学生仍是被动的反应者和知识灌输的接受者。

    课堂教学与制作课件本末倒置。一些年轻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制作课件上,既费时费劲,效果还不理想,有些甚至是重复性劳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我们不提倡每个教师都必须会自己制作课件,课件的来源最好是教师能利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取其长为我所用。

    不能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辩证关系。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盲从,摆花架子、形式化。而有些教师又过分地依赖计算机,用计算机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说,人机对话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人的接触有情感在里面。不管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可少。

    对策

    加强学习,更新观念。首先从教育教学理念上实现更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才能使教师跟上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步伐。

    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用于提高教学质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