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成功在于真实
观察的要点
从身边的人物开始观察
观察景物的位置和角度
坚持写日记
掌握丰富的词汇量
编写提纲
随身带着纸和笔
写作文也要进入角色
修改的最后一道工序
作文的开头
心理描写三法
外貌描写要不落俗套
结尾要有余味
如何写景
真实自然的人物语言描写
人物语言描写
人物外貌描写

 

抓住“一刹那”

    你有没有注意到,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形象一闪的“一刹那”,这“一刹那”可能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情节片断,或是一个小细节,一个印象,一点情绪,一个意念。对于这些在你脑海里闪现的“一刹那”,如果你能用某种独到的眼力,独特的感受,紧紧抓住不放,并且由此为突破口来进行构思,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抓住“一刹那”的创作冲动,在它还没有冷却之前就进行构思,是很多作家的成功经验。

    中国现代大作家郭沫若早期构思作品时,就常常抓住自己头脑里产生的“一刹那”的创作灵感,进行构思。1919年的一天上午,当时还在日本求学的郭沫若正在福冈图书馆里看书,突然从书中得到某一个意念,使他的感情冲动起来。已经很有写作经验的他,及时抓住了那个“一刹那”,不让它冷却,要让它在自己的思绪中发酵。于是,他干脆跑出了图书馆,在一条僻静的石子路上,脱了木展赤着脚走着。他正在构思一首《地球,我的母亲》的诗篇。他赤着脚在石子路上踱来踱去,时而索性趴在路上,想真切地和“地球母亲”亲呢,去感触她的皮肤,受到她的拥抱,他真有点发狂了。他受到诗情的激荡和鼓舞,终于完成了那首在现代文学史上很有地位的《地球,我的母亲》的诗篇。在创作《凤凰涅槃》那首诗时,他的激情表现得更加强烈。他牢牢抓住“一刹那”产生的澎湃的感情,抓紧构思。上半天他在学校课堂里听讲的时候,在本子上飞快地写下了诗的前半部分。晚上快要睡觉时,诗的后半部分的“一刹那”灵感又降临了。他伏在枕头上,用铅笔飞快地写着。当时天很冷,他全身冻得直发抖,牙齿也在打战。可他还是一口气把那首诗的后半部分写了出来。

    郭沫若这两首诗的构思过程,就是他及时抓住闪现在自己头脑里“一刹那”印象的结果。

    凡是最初打动过你的这个“一刹那”,就可能是有用的。有时,它能成为触发你文思的一种契机。只要你抓住了这个“一刹那”来进行构思,就等于抓住了头绪、抓住了中心,零星杂乱的材料才得以集中,才有了归宿。你应该抓住这个可贵的“一刹那”的契机,因风扬柳,顺水推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