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十七届四中”学习体会

 

09年大讨论

进一步落实“减负增效” 工作
徐 雄


    2009年3月开始的在全区党员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到今天有一个多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在学校党支部的具体安排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各种类型的学习,了解了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也有了新的想法。前段时间,学校党支部分别召开了教师和学生的座谈会,让教师和学生们畅言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经过梳理,总结出两大问题,一是如何更好的落实“减负增效”,二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关于更好的落实“减负增效”,其实这学期一开学,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把这项工作放在了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它体现出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学困生跟不上学习的节奏,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效率还不够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是新教材教学量较大偏难,课时量不够,有些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不相符合,造成学生学习困难,以至感到学习负担较重。还有目前使用的新教材习题较少,除了一本薄薄的练习册就没练习了,而且和教学内容还不配套,造成学生练习量偏少,不能举一反三,教师为解决这一问题不得不设计一些练习,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如何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做好“减负增效”工作呢?我谈一些想法。
    首先教师的理念要发生根本的转变。要真正懂得减负增效的含义,把落实“减负”与推进有效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方式等有机结合起来。作为教师绝对不能有那种高负担=高质量的想法,如果通过布置超过学生承受极限的课外作业以此来提高质量。这种作法既阻塞了学生思维的开发、学习能力和兴趣特长的发展,又损害了身心健康,束缚了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一种片面的质量观。今天的学习不能满足于“勤学苦练”传统的方法,而要勤于思考,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就有了可能。观念转变后,教师自觉把提高教学质量的着眼点从批改转移到布置,着力点放在科学地教和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上来,努力在教学效益上下功夫,这些要求都会迫使教师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其次做好“教学五环节”工作是减负增效的关键。
    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这是教学工作中看似很平凡、很常态的五个环节,却是教学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在我们学校,对于教学五环节有许多好的做法,比如在备课方面,要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备作业练习、备板书;要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上课方面,要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目标要明确,知识点要讲透,训练要扎实有效,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要注重师生活动时间的分配,及时检测教学效果。在作业方面,学校有六个字来指导我们的工作,那就是科学、规范、认真。科学——就是作业布置要科学。我们力求每个题型、每组练习都经过深思熟虑,既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又考虑到个别困难学生的“承受能力”。规范指的是作业要求要规范。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上课时自己的板书、作业批改自己的字迹,日常教学的责任意识,自己的人格魅力等就是一本生动的人生教科书,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受益终身的。认真指的是教师批改要认真。我们的老师基本都担任二个或三个班的教学工作,工作再忙再累,对于作业的批改,老师们决没有丝毫马虎。每一位教师都严格按照学校对于作业的具体批改要求执行。再比如辅导,我们一致认为它并不是简单的课后补课,它脱胎于课堂教学,但在形式与内容上又不拘泥于课堂教学的特点与要求,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但不是继续。辅导必须做到因材施教,要关注学生差异、满足学生需要。我们学校历来十分重视对学生开展辅导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让问题成堆,对每个学生充满信心。最后在评价方面,我们学校的做法是既抓好常规评价,又积极改革评价方法。根据学生实际,注重过程性与激励性评价,开展评价的新方法与新手段的创新实验。所以说教学工作中这五环节是否真正落实?它的有效程度有多少?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关系到减负增效的成效。应该说我们学校在这些方面做的很不错,文汇报还专门以5个专版进行了介绍,在这些好的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一些实际的问题,我想我们一线的教师还需要多动脑,多创新,进一步抓好五环节工作,使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最后我想说的是抓好减负增效工作,学校和教师要起到导向的作用。减负工作是否成功,最后还要看有没有那个效。其实,现实问题在于:社会对于教育成效的标准尚未形成共识,人才选拨的正规考试机制仍是旧的导向,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和老师们需要兢兢业业地探索,如何在不给学生增加负担的前提下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如何在增加学生自由空间的同时引导他们的思维,兼顾到学生的人格和品质、知识和能力、智力和体力。这就是一种好的导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减负不是减老师的责任,而是促使老师敢于应对更大的“增效”责任,这也促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专业化的水平,用不断的进步去应对“减负”的要求。社会的未来靠教育去开拓,但教育还是会受到现实社会的制约。所以,在现实和未来之间,不断寻求新的教学思维和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想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活动,一定会使我们的老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用先进的思想和理论进一步指导自己的工作,会把诸如减负增效的工作进一步深入、有效的开展下去。

 


2009.4.28

 

 

立足校本 联动发展 促进专业化发展
  陈  敏


    我校是我区为数不多的首批教师专业化达标校之一。多年来,我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尝试了许多新的、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参与式培训、行动研究、案例教学、反思性教学、叙事式研究……这些方式大大激发了广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积极主动性,利于他们既能持续地寻求自我发展,又能不断增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但由于许多教师职后教育,特别是学历进修受到种种机制的限制(三结合,函授等学制与高一层次学历进修机制不符)很多教师进修的都是 “边缘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故极其缺乏专业性,知识结构较单薄。特别是自身领域内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方法等这些教师很难接触到,这无助于这些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的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达不到职后教育的真正目的。
其次,由于许多教师工作任务的分配和时间的牵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承担的角色不合理,其完成的质量就会受到相应的制约。就以学校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例:其除了在校本职工作外,还承担了大量区级层面的引领辐射作用。就其自身而言相对用于钻研教材的时间就不足,自身专业成长受到影响的同时,更无法很好地发挥其在校内的引领辐射作用。而与此同时,由于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名额有限,致使学校一大批经验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就此情况,我感到学校可以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师联动发展的方式,促进骨干教师、中间教师、青年教师在不同层面上有所发展,从而提升全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可以结合学校实际通过联动培训,即在骨干的带领下,形成由骨干教师、经验教师、新教师为一体的培训组织,相继观摩的培训模式。首先骨干教师示范观摩,活动关注到活动的多个层面策略,为新教师进行全方位展示;经验教师通过思辩、创新,丰富的活动组织内容和形式,给大家从理论到实践质的提高;而新教师则可以根据自身优势烘托出更为轻松充满乐趣的活动氛围。围绕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困惑”、“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等中的共性问题,引导每位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学习研究,研讨真实的、复杂的实践问题,在真实教育情境中提高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反思性实践中实现教师全员的专业化发展。

    就以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为例: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是以教师专业化标准为基础,逐步掌握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的理论知识,经过长期培养训练形成班级德育和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和技巧,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全面有效地履行班主任职责。我们也可以根据班主任的工作实际、年龄结构、治班水平、带班特点,形成一定规模的培训组织,以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对其进行联动培训。
    学校可以在培养一批“名班主任”下功夫。要给班主任中的骨干创造了各种外出学习的机会,请专家给他们逐一辅导、培训,为他们“搭台子、搬梯子”,提供更多展示、发展的机遇。开展“治班方略”的交流,并帮助他们一起探究自身的风格、特色,形成独树一帜、特色鲜明的治班方略,让他们以主讲者身份,用生动的案例,在联动的班主任组织中讲演,为其他班主任引航领路。而新班主任除了与其他班主任一起参加学习外,还要从学校制度、考核到班主任工作的具体内容得到其他经验班主任的细致入微的指导,知道如何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在学习好的方法、经验的同时,使自身得到锻炼、提高,获得了与其他班主任一样,甚至更胜一筹的研究能力和教育艺术。

    希望通过骨干引领、经验共享、推陈出新等有效联动培训,能逐步改善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及专业引领不够等方面的问题,让广大教师在联动培训中学会调研问题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引领广大教师成为解决教育教学难题、引领学生知与行的行家能手,促使其教师专业化得以更好的发展。

 

 

以发展促双赢
刘汝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作为徐汇区首批教师发展达标校,学校历来重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舞台,创设条件。刚才老师们也已经讲的很多了。诸如跨学科培训、校本研修,三年规划的制定,教师的全员培训,专家的辅导讲座等,这种种的举措,指向的都是同一个目标:教师成长要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而事实上,这一系列的举措也的确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老师成长的沃土,激发了老师发展的动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我们的目标很清晰,尽管我们的决心很坚定,但是在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也并非十全十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依然有待提高。究其原因,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个。
    第一:对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认识不够。认为这是一个“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的话题。没有从内心认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但事实上,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强烈的主体性色彩,因此教师的主观认同是相当重要的。

    第二:缺少实现专业化发展的相关保障。有调查显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足三成。有超过七成的老师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专心读书,潜心研究。虽然老师都有工作的热情,但是繁忙的工作,尤其是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占据了老师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老师们只顾疲于奔命地应付,无暇再兼顾学习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干扰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持续发展,也会诱发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产生。

    第三:培训没有考虑到不同层面教师的不同需求,针对性不强。全员的培训解决的是一些共性的问题,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个性化的问题需要个性化的培训方式。培训的目的是习得,是提高,如果老师不能在培训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这样的培训就失去其应有的意义。不同层面的老师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需要。正视这种不同,关注这种需要,才能真正起到培训的作用。
  
    结合以上谈到的这些,我来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除了常规的备课组活动,可以尝试建立教师研究的共同体。这样的团队聚集的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有共同且明确的工作目标,有团队认同感。参与的老师是主动的,自发的,所以参与老师的自主意识普遍较强。因而学习的劲头也就比较高涨,效果自然事半功倍。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知识流动了起来,专业能力自然得到了发展。
   
    其次,针对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不同程度,采取不同的教师发展策略。年轻教师希望有比较规范化的范例引领,一般教师则着眼于借鉴先进经验,骨干型教师希望扩大理论视野和提升实践智慧。因此,针对不同层面教师的不同需求,应该尝试提供多元化的培训形式,同时,给予教师一定的选择自主权。不要让参加了培训的老师觉得收获不大,想参加的老师又没有机会。让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己选择参加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将培训的效度最大化。同时,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也希望所参与的培训更具操作性,尤其是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所需要的决不仅仅是口中蹦出的那一两个新理念,新名词。因为新的理念如果不能扎根教学实践,它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三,各项工作统筹安排,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专业发展。我就以科研工作为例。众所周知,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可以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但是如果一位老师既是班主任,有时学科组长,又同时要参加几个课题的研究。那么,课题研究可能就不是促进专业发展的途径,反而成了一种负担了。而且相互牵扯精力,还会影响课题本身的研究进度。所以,希望能够鼓励更多的老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尽可能保证一人一题。从而使得这些老师有足够的时间用来学习,用于研究。使得课题能够按照计划有序有效地推进,确保研究的质量。  

    当然,要真正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内因是关键。无论是专家的引领,还是同伴的互助,主要还是看自己。是否有明确的目标,是否有坚实的行动。明确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专业成长纳入自己的职业规划,做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及时总结反思,积极投身科研,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做好教学常规,提升学科素养,做一个学术型的老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营造更加宽松、温馨的工作氛围,给老师一个空间去创造,给老师一个权力去选择,给老师一个情景去进入,给老师一个平台去彰显。将学校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相整合,我们就能期待最理想的双赢局面。

 

2009.4.29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