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训设置的意义
通过培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性认识,进一步指导我们的德育工作。通过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实现德育育人的良好实效,真正转变教师的德育观念,掌握德育的基本规律,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
二、培训的内容体系结构
1、分析目前学科教材中德育渗透的现状,根据学生的特点,挖掘、梳理教材中的丰富德育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培养。
2、找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最佳切入点,研究德育渗透的特点,建设人文课堂,通过课堂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品位、道德情操、文化内涵。在课堂上做到常规性、专业性、活动性的德育渗透教育。
3、研究德育渗透的实施规律和德育渗透的最佳方法、策略。在研究上从学生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出发,通过理论分析、实践反思、经验总结等,形成增强学校德育实效的策略。
4、总结反思研究过程,探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评价办法;整理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重点案例及论文。
5、建立检查、考核机制。对课堂教学进行自评和互评时,首先研究课堂德育渗透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科德育渗透的随意性。各学科间要在德育渗透上互相配合,做到德育渗透和知识学习并重,在努力形成合力方面进行探索。
三、培训的组织方式与目的
1、文献资料法:通过学习有关《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及其它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培训成员的理论水平。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后反思、跨学科听课评课等形式,不断更新德育渗透观念,促进德育渗透常规性、专业性、活动性发展。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特定案例的分析,改进德育渗透方法,归纳出增强学校德育实效的策略。
4、经验总结法:通过阶段性总结,及时肯定培训成果,修正培训方案,总结出培训的主要经验,进行及时推广运用。
四、培训的预期成果
1、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学科德育渗透的经验。
2、各学科能根据教学内容,自然、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并注意学科之间在德育上的相互配合,密切合作以形成“合力”。
3、通过学科德育的落实,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