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意义: 探究型课程是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中提出的一种新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获得和应用知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型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激发、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强调学生以探究方式学习,在探究中学习探究方法,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其意义与价值,归根结底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课程目标: 我们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即为自主学习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方式是探究型课程目标的核心。它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从“接受——记忆”向“探究——发现”转变。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确立课程目标如下: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 通过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初步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本领。 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培养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态度,让学生能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并能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成功,体现价值。 低年级: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探究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主动合作,合作和谐。 3、主动观察、思考和质疑,主动与同学合作,始终以专注的态度参与探究活动。 4、学会通过书报刊物、网络、广播电视、参观、调查、访问等多途径的获取信息, 并能较好地运用信息。 中高年级: 1、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主动积极参与探究学习活动。 2、有较强的观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形成关注社会的探究学习态度。 3、能通过分析、讨论、交流、调查、访问等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能用语言、文字、图片等各种方式表达探究活动的过程及成果。 课程内容: 内容来源:《小学生探究型课程学习包》 (1)小学低年级段《小学探究型课程学习包》部分
(2)小学中、高年级段《小学探究型课程学习包》部分
注:以上列出的探究活动,立足于探究型课程的活动包。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关注焦点、兴趣导向,随时生成新的探究活动。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原则 我校开展探究型课程,希望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遵循以下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 探究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事参与者,引导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协助他们解决问题。 开放性原则: 探究活动的开展应体现开放性,要能提供给学生广阔的探究途径。在探究活动中,指导教师可以是学校的老师,也可以是家长或校外导师。 趣味性原则: 探究活动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要能启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通过主题式的探究活动,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逐步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与学统一原则: 探究型课程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状态,教师在探究性课程的教学中,即使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学习者。在开放性学习的前提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师生教与学的关系是平等、互动的关系。 5)小组化原则: 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了保证探究型课程的有效开展,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我们建议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的学习单位。同时建议教师在学生分组时,能将兴趣、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的搭配,以确保小组成员结构的合理性。 说明: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条件,以及周边的社会资源,建立校外参观、实践的基地。如我校,就可以充分利用光启公园、气象台等学校周围的资源开展探究性的学习。 课程实施过程的一般步骤 说明:这5个阶段是探究型课程实施过程的基本步骤,但不是定式。根据学习任务的差异尽可以调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时还可以互相交替。 课程实施的常用方式 探究型课程的实施方式丰富多彩,探究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在于要能让学生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可以根据活动的主题,选择适合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能通过这些活动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常用的方法有: 游戏活动:通过轻松有趣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如:握鸡蛋,比比谁的力气大 制作研究:在制作物品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观察、分析、比较、通过操作来形成或者发现新问题,通过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和猜测。如:新型包装盒设计、声音 实践研究:是指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探究。在这类实践活动中,学生将获得最真切的体验,最直接的经验。 问卷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了解现状,从而为进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如: 特色街探秘——让特色街更完美 课题研究:这样的探究方式相对适合高年级的学生选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说明:在研究内容既定的情况下,中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根据各自的特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开展的探究活动形式。可以是同一个内容不同的学习小组采用不同的方式探究,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探究同一个主题下的几个不同方面。 研究成果的表现方式 学生表现探究成果的方式要多种多样。常用的方式有:图表展示法、实物演示法、演示文稿、观察记录、口头报告、照片、图片……。并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如:教室的绿板、墙报、节目表演、开辩论会等来进行成果的交流和展示。我们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展示活动,但不过分追求展示的效果。 要尽可能的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成果展示提供宽广的舞台,以鼓励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并通过大家的集思广益,进一步完善、改进自己的设想,激励学生在展示的同时,发现新的探究点。 课程评价 1、评价原则 评价中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过程评价;坚持激励性评价;关注差异性评价;关注个性特色评价。注意评价形式的多种多样。 (1)自主性原则:学业评价应成为激励学生上进的机制,要通过评价,让每个学生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 (2)过程性原则:评价既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每一个阶段,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全过程进行评价,发挥学生的作品、作业、经历和活动记录等的评价功能。 (3)发展性原则:学生成长记录式评价是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完成的。 (4)多元性原则: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的方法。即评价者可以是学生、家长、教师等,学生不仅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 2、评价内容 (1)参与程度:明确的探究课题、探究的资料积累、浓厚的探究兴趣、坚强的 探究精神。 (2)合作精神: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热心帮助别人、能服从分工并完成任务。 (3)探究能力:观察和思考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能力、方案设计和成果表达能力。 3、评价方式: 在评价过程中,要做到“两个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自评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自行评价。自评是评价的基础,有利于被评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 互评 互评范围可在小组内进行。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与标准,对组内成员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要求学生能以赏识的眼光评价同学,多看到同伴的优点,以鼓励为主,当然也应该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教师评 教师除了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之外,还应在学期结束时,在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结合本学期探究型课程主题活动中学生的总体表现,结合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情况,给予总结性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记录学生成长记录册。 说明: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主要利用课程学习包中已有的评价表。老师的评价,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标志物如:(奖五角星)来给予评价,可以直接用语言来口头评价,还可以通过展示交流、成长记录袋等方式来评价。总结性评价通常运用等级评价以及文字性的描述来评价学生本学期的探究活动情况,评价结果将一并记录在《学生成长记录册》中。 课程管理 1、学校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社区为依托、家庭配合的工作模式。其中包括:社会环境的大力支持,家庭资源、社区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学生校外活动的保障,教师队伍与校外辅导员队伍的建立与管理等。为此,学校成立了课程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导、大队辅导员、科技总指导等任组员。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校内外的各种关系,以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 2、学校将探究型课程排入课表,每周一节。要求任课教师有备课记录,每学期 有授课反思。保证课程的扎实推进。 3、学校应尽可能保证探究型课程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各项教学设备和教学材料,落实相应的经费,以确保课程的有效落实。 200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