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少年科技运动会
我为棒冰“安”个家
学生人文情感的培养
“科学素养”大比拼
各具特色的小乐器

 

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整合

   摘要:小学科学教育中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整合是素质教育关注的热点,多年来我们只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兴趣和能力,而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在科学教育中我们的使命应该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把失落的“人性”找回来。本文提出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强调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实现整合。就是以一种主导要素把各个分散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教育的整合,是知、情、意并重的教育,就是以时代的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思想为主导,把小学基础教育的各个要素组合起来,使之相互渗透。它不是两者的简单调整,也不是科学取向与人文取向的二元相加,这种结合是全方位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方面的根本改变。这项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整合;科学素养;人文精神

 

 

 

一、引言:

    科学的空前繁荣与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小学基础教育中的科学教育也上升到了较高位置,而人文精神的教育却一步步滑落到了最低点,被人们所忽视。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发展的失衡,带来了诸多的弊端:一是科学教育本身并不能保证一个人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全部用于造福人类,诸如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二是科学教育的片面发展不仅无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冲突的解决,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些矛盾和冲突更加尖锐,在唯科学的态度和纯功利思想的指导下,基础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教育日渐薄弱,使培养出的学生素质降低。

    多年来,我们的小学科学教育只强调激发学生科学兴趣、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但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许多学者和专家教师很少有人从事这项实践研究,多年的传统自然教学却又让我们看到科学教育的弊端。如环保教育人人在讲,天天在喊,然而,我们生存环境仍不断遭到人为的破坏,生态平衡日趋恶化,以至于我们培养出的具有较强科学素养的领导干部乱砍滥伐、去猎杀野生动物、破坏生态平衡。让我们看到喊出去的口号与实际行动大相径庭的不可思议的事实。

    上述弊端的出现,不能片面地指责于科学教育,而应注重于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发展的失衡与分离上。实际上,科学教育中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不可分割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可缓解高科技发展对人性的扭曲。 科学世界本身也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科学教育同艺术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不仅在追求真善美的最高的境界上是相通的,而且是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的。离开科学教育的人文精神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教育,而离开人文精神教育的科学教育,也是一种残缺的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教育中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它是使个体的精神道德和科学知识平衡发展的教育,是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以科学课堂教学和课外科学教育为主阵地。

    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总结经验法。

    理论依据:

A、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B、 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

C、人文主义思想理论。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及内容: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关于科学教育中科学素养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研究,目前在美国与港台地区对这一课题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这项研究都只专注于高等教育范围,很少涉及小学基础教育。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台湾大学、河南大学以及美国哈佛大学、达慕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等高等学府成立专门机构,或开设人文主义精神教育研究课程,举办研讨班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作为文、理学院教育的整合,成为高等教育的教育发展趋势。我国在幼儿教育时期对学生科学素养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体现比较明显。但小学、初中这样的基础教育关键时期却出现了断层。要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培养的整合,达到比较理想的整合目的,必须注意把握好整合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即:

    1、在教育价值上,它必须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与以个人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的统一,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精神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以求人类精神的完善;

    2、在教育目标上,必须力求实现提升人性与提高人力的统一,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掌握生产技能的劳动者,既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3、在科学内容上不仅教给学生实用知识,而且应帮助他们形成道德责任感和义务感。

   (二)、研究目标

    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整合要处理好三个层面:

    1、宏观层面,注重科学教学人文主义精神的渗透和个人主义理念的引导,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实行二者的整合。

    2、中观层面,即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情感,挖掘内因,内化自己的行为修养,达到改良人才成长“土壤”的目的,完成小学基础教育层次上的整合。

    3、微观层面,即教师的教书育人,在教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会善待大自然,并进行加强美育教育,以达到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做大自然的主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整合。

   (三)、研究内容

    为此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标准中明确指出“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增强探究能力和热爱科学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二期科学课程改革”的宗旨。小学科学教育中把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机整合,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进一步探究,同时更能激发和坚定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让我们的孩子影响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这样人类就会把每一滴水、每一棵小草、每一棵小树、每一个小动物,看成自己的“知己朋友”,去珍爱它们与其和平相处,这种人文精神的教育实践,要胜过千百句“说教真理”。

四、研究实践过程

    (一)、解决实现二者整合的理论基础:

    科学教育中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就要在学生头脑中正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的现实对立,找出现实存在的问题

    当今人们对于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关系的关注源于人文与科技的现实对立与冲突。人文与科技的分化与对立主要是近代科学技术产生以来的事。近代科学技术上的发现、发明及其广泛运用,一方面极大地强化了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改变了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等,拓展了人的生活和发展空间,产生出巨大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之间的分化与对立,在现实社会中造成了人文与科技的分化与对立,相应地在精神上带来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分化与对立。正是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相互交错,演化出了当前人类社会的各种“现代病”。例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实际上是以“天灾”方式表现出来的“人灾”,以至造成人类自身生存的危机、发展的极限等。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阶层矛盾、民族矛盾、国家与国家间的矛盾等并未随着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而消失或减弱,而是以更加复杂多变的形式存在,并时常以异常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人的精神生活领域,拜金主义的横行、物欲主义的泛滥、精神家园的迷失、人文关怀的淡漠、宗教信仰的冲突等种种现象被叫作人文精神的失落。它造就了现代文明的人类不得不品尝和咽下自己酿成的苦果。

   (二)、实验阶段:

    多维度的探寻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整合的有效途径

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的精神动力。当代人类实践的健康发展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通提出了紧迫要求。在实践层面,我们要自觉促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渗透与统一建构。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了高科技时代。要防止、克服或削弱高科技可能带来的非人化后果,有必要大力发展人文文化,强化高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当代人文精神也离不开科学精神,只有自觉地把人文精神内蕴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才更富于清晰性、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在科学层面上,要在自然、人、社会相统一的基础上,发展和发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在相通性,建立一种真正的科学观,从而具有更加广阔的科学视野。


 

 

 

 


    1、科学课的教学中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整合

    首先要激发动机,培养兴趣使学生产生追求科学的动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关键看能不能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而不在于给了学生多少具体的知识。学生喜欢科学课,对它有兴趣,觉得需要它,你不教他,他也会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探究。这就有了追求科学的动力。反之,学生没有兴趣,这是教育的彻底失败。一些教师喜欢把科学的概念和原理讲得自圆其说,天衣无缝,所有问题得以澄清,以示科学的完善、教师的才能。这恰恰堵住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科学素养没有得到锻炼,更谈不到人文精神。如果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可以引发学生极大的好奇和疑问,激发他们积极思索与探讨,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科学需要激情。马克思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教师还要以批判的精神去处理不同的意见,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文精神。教学中引起学生兴趣,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去鉴赏科学的美。没有科学训练的人是不能领略科学的美的。教师在课堂里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从内涵到形式的统一来欣赏这种科学的美。让学生能感受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整合的美。

    其次,为了达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整合,教师要充分运用科学家奋斗的故事和科学的历史的作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道德观和人文素养

    对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学生,往往是因为读了爱因斯坦或居里夫人的的故事而对科学着了迷。科学教学时向学生揭示自然奥秘是如何被揭开的,怎样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中间有些什么磨难等等,会极大地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的热情,帮助他们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形成正确的人文思想。讲科学家的故事,用科学家的事例去影响学生,是我们进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的宝贵材料。

    第三,要运用师生平等、师生互动的创新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

    为了让学生更广泛、更及时地了解国际上科研工作动态、最新的科教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课教学中教师不能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我教你学”,把自己当作真理的化身,而应当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与学生一道共同来重新发现、探究科学真理的过程。课堂上不能成为死气沉沉的教师“一言堂”,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意见,自由进行争辩,既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如:教学《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热水壶里水外溢的现象,启发学生反复思考、推测、猜想,对问题作出假设性的解释:“也许,水受热后多起来了?”教师还可以这样引导“如果让你证明水受热体积会膨胀这个性质,你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去分析、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和表达。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就自然会感受并学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以及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

    第四,为了达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整合,教师要充分运用自身人格的力量

    教师对学生来说是活的榜样。教师有没有对科学的极大热情、独到的见解与创新的思想;敢不敢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向陈旧的教学方法挑战;教师的学识、为人,他的人格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它会给学生以深刻的人生启迪。教师具有的良好的科学素养,高尚的人文精神,是科学教育中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整合的灵魂。

    2、在科学教育环境中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整合

   1)、创设良好的科学教育与人文环境阵地

    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选择合适的地点,建造内容丰富的信息廊、科技展览,提供先进的前沿科学成果,使校园显现浓郁雅致的人文气息。在这样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学生便主动参与其中。此外,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读科学书籍活动,使学生在浓浓科学氛围中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整合。

   2)、举办科技报告和人文素质教育讲座

    除了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外,向学生举办形式多样、题材各异的人文素质学术讲座,这也是提升人文素质、培育人文精神的又一重要途径。 在教育实践中,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具有基本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幼苗,又是何等的重要。

    3、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善待大自然以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整合

大学问家孟子曾说:“大学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别的,是要把人们丢失的心找回来,即人的善良纯朴的本性找回来。美国学者劳尔也指出: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以后所剩下来的部分。这两句话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养。

 

 

 

 

 

 

         珍爱生命            与大自然和睦相处            美育教育

 

 

文本框: 与动植物交朋友
珍 爱 植 物
体会动物情感
文本框: 体会大自然情感
STS   思 想
维护生态平衡
保 护 环 境
文本框: 走进大自然
欣赏大自然
 

 

 

 

 

 

 

 

 

 

 

 

 

 

 

 


           

   1)、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

    A、体会动物的情感,主动亲近小动物

    鼓励学生饲养小动物,在科学教育中更能培养人文情感与科学素养的密切整合。小学科学教学中许多教学内容都是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入手。如:《青蛙》的教学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养殖小蝌蚪,在养殖中学生会收益很多,每天有记录,蝌蚪爱吃什么?蝌蚪什么时候长出后腿?什么时候长出前腿?什么时候尾巴消失?变成小青蛙后它爱生活在什么地方等等。学生观察起来格外仔细,反映出认真的态度和仁爱之心。养殖中学生要查阅许多资料,了解两栖动物的特点,生活方式。如果某一天小青蛙不爱吃东西了,孩子们便会象关心自己的亲人一样,为它着急。两个月后把青蛙放生,要青蛙回归大自然,孩子们会依依不舍的含着热泪把它放归大自然。通过这些亲身经历的饲养活动,孩子们一生中都会关心和爱护每只小动物。

    B、珍爱植物,使学生体会到一花一草都有情,一木一物都有义

    科学教育从一点一滴入手,要学生体会到植物也和我们人一样有自己的情感,让孩子们自己种植栽培植物,孩子们会很细心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如让他们无土栽培西红柿,从西红柿的种子萌发开始,浇水施肥,给它提供必备的生活条件,查阅资料,了解植物生长过程,西红柿发芽、长叶、开花、受粉、结果、 成熟,每个过程孩子们都兴奋不已,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喜悦。几个月的养殖生活与植物结下了深厚感情,他会倍加珍爱每一株植物。

    C、与小动物、小植物对话,和它们交朋友

   通过观察小动物、小植物,与他们对话,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体会人文情感。知道植物的生活环境,动物的的生活习性,与他们交朋友,在校园内为校园内为树木,花卉挂牌。到小鸟活动的地方为他们安家,为他们筑巢和提供粮食。

   2)、教育学生要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做大自然的主人

    A、保护环境,关心爱护自然界的动物、植物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开展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教育。如:讨论建立自然保护区、学生要收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有关政策,法律,规定,条例。了解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现状,合理的设计和创新建立保护区的大胆设想。

    饲养广场鸽活动可采取制定计划,策略和方案讨论广场鸽给我们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从伐木英雄到植树模范活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更能发人深省人类要珍惜植物,要爱护它们。

    建立野生动物园等问题,是让我们的孩子也做主人,做关心爱护野生动物的小模范。

    B、维护生态平衡,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小学科学教学是让学生认识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事物及现象的存在是地球上看到的,在学生眼中,自然界的一切都为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太阳给人光明和温暖,雨是滋润庄稼的,而庄稼又给我们人类提供粮食的来源,海洋给我们提供海产,运输用的,人可以改变自然,开山造林、填海造田、海底隧道、飞机上天、卫星遨游,这些在学生头脑中是我们人类无所不能的,现代的科学发展已经反复告诉我们,这种以人为中心的自然观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我们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要培养其人文的素养,要帮助他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也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点,使学生懂得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违背了自然规律人类就要受到处罚。我国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的大水灾就是人们不尊重自然规律、滥砍、滥伐,严重破坏自然环境,致使水土流失,河道淤塞而造成,损失惨重,教训深刻。这种完全违背自然规律的事件就是缺少人文素养的暴露。

    C、保护环境,正确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课外活动是科技教育的十分有效的阵地,日常生活中还可以让孩子们调查工厂、农村、社区的环境保护和环境破坏,呼吁全社会都来重视环保。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活动可以采取调查化肥、农药、杀虫剂的使用情况,还可以从自己家中一周用掉多少个一次性塑料代,估算其对本地区可能造成的危害,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D、主客变换角度,体会大自然情感

  通过系列的主题活动开展体会大自然情感的教育,保护地球环境,保护我们的大自然,如:开展科技中队会,通过小品、小话剧、诗朗诵等形式,互换角色,让大自然自己诉说,让孩子们体会到人为破坏大自然的后果。主客互换,引起共鸣。或开展大自然的哭诉为主题的活动,通过征文,广播,板报来呼吁保护大自然,体现孩子们的人文情感。

  3)、加强美育教育

   A、欣赏大自然

  大自然的美表现在它的无限多样性,色彩、声音、形状的和谐,结构的巧妙、匀称和千变万化的规律性。大到无限宇宙、浩瀚的海洋,小到奇妙的微生物,远到闪烁的群星,近到碧绿的草地、芬芳的花朵,都各有其美的特色。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影响感染学生,思想上、情感上得到熏陶,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他们的胸襟。

B、走近大自然

科学教学要学生到大自然中探索,这是科学教育的的特点,因为课堂存在着时间、空间等局限,不利于学生对自然常识的掌握。教学中要拓展空间积极开展课外自然研究,融合大自然。例如:教学《常见的天气变化》时,组织学生走出课堂通过看、摸、闻、认识雾、露、霜、雪的形态和性质,进而分析这些天气的成因,让学生加强理解。再如:教学《种子萌发》、《动物的生长与繁殖》时要让学生了解种子的萌芽是怎么一回事?动物的生长和繁殖是怎么回事?让他们亲自去观察。既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又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通过实验证明这种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的教育会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了与人文素养的融合。

 

 

五、实验效果分析

我们采取同组测量抽样调查法,在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三组共记109 ,从科技活动、价值观念、科学态度等方面一年前后对比如下:

 

 

 

 

                      科技活动外在表现

 

 

表一:

      一年一班参加实验调查总人数35人三次抽样调查记录

 

                                                                

 

实验前(人次)

2002114

所占百分比(%

实验中(人次)

2002629

所占百分比(%

实验后(人次)

2002115

所占百分比(%

T值检验

饲养小动物

    6

 17.1

   11

  31.4

   19

 54.2

2.46

养殖小植物

    2

  5.7

    7

  20

   21

 60

3.91

平均一学期去动物园

   24

 68.6

   27

  77.1

   32

 91.4

2.26

平均一学期去植物园

    9

 25.7

   19

  54.2

   28

 80

3.66

春游或秋游

   34

 97.1

   38

 108.5

   45

 128.5

2.10

与小动植物谈过话

    4

 21.5

   35

 100

   35

 100

5.31

为鸟类筑巢

    0

  0

    4

  11.5

   11

 31.4

2.41

吃过野生动物

   16

 45.7

   16

  45.7

   16

 45.7

 

劝他人保护野生动物

    2

  5.7

   15

  42.8

   29

 82.8

4.37

主动爱护校园植物

    0

  0

   13

  37.1

   35

 100

6.66

假期参加环保宣传

    0

  0

   21

  60

   33

 94.2

5.12

喜爱自然和科技活动

   23

 65.7

   29

  82.8

   35

 100

2.14

 

 

 

 

 

 

表二:

三年一班参加实验调查总人数36人三次抽样调查记录

 

 

 

实验前(人次)

2002114

所占百分比(%

实验中(人次)

2002629

所占百分比(%

实验后(人次)

2002115

所占百分比(%

T值检验

饲养小动物

    4

 11.1

   12

  33.3

   29

 80.6

4.60

养殖小植物

    3

  8.3

   11

  30.6

   25

 69.4

5.16

平均一学期去动物园

   28

 77.7

   33

  91.5

   35

 97.2

2.85

平均一学期去植物园

   11

 30.6

   17

  47.2

   30

 83.3

4.81

春游或秋游

   35

 97.2

   41

 113.9

   56

155.6

4.38

与小动植物谈过话

    5

 14.3

   34

  94.4

   36

100

7.72

为鸟类筑巢

    1

  2.8

    8

  22.2

   21

 58.3

5.52

吃过野生动物

   18

 50

   18

  50

   18

 50

0

劝他人保护野生动物

    1

  2.8

   19

  52.8

   32

 88.9

5.66

主动爱护校园植物

    3

  8.3

   26

  72.2

   36

100

6.00

假期参加环保宣传

    3

  8.3

   22

  61.1

   33

 91.5

7.45

喜爱自然和科技活动

   24

 66.7

   29

  80.6

   36

100

4.00

 

 

表三:

     五年四班参加实验调查总人数38人三次抽样调查记录

 

 

 

实验前(人次)

2002114

所占百分比(%

实验中(人次)

2002629

所占百分比(%

实验后(人次)

2002115

所占百分比(%

T值检验

饲养小动物

    4

10.5

   12

31.6

   24

63.1

5.31

养殖小植物

    5

13.2

   13

34.2

   26

68.4

5.0

平均一学期去动物园

   31

81.6

   36

94.7

   38

100

1.60

平均一学期去植物园

    3

7.9

   29

76.3

   34

89.4

7.45

春游或秋游

   32

84.2

   45

118.4

   57

150

6.60

与小动植物谈过话

    7

18.4

   36

95

   37

97.3

6.30

为鸟类筑巢

    5

13.2

   23

60.5

   34

89.4

5.63

吃过野生动物

   22

57.9

   22

57.9

   22

57.9

0

劝他人保护野生动物

    2

5.3

   18

47.3

   34

89.4

7.63

主动爱护校园植物

    6

15.8

   18

47.3

   37

97.3

7.45

假期参加环保宣传

    2

5.3

   29

76.3

   36

94.7

8.18

喜爱自然和科技活动

   29

76.3

   34

89.4

   37

97.3

3.5

 

 

 

从表一、表二、表三、学生所占百分比可以看出,实验中三个年级学生科技活动外在表现上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过统计计算可以得出:饲养小动物、养殖小植物、平均一学期去植物园、与小动植物谈过话、为鸟类筑巢、劝他人保护野生动物、主动爱护校园植物、假期参加环保宣传、喜爱自然和科技活动实验前后都有明显差异,变化值较大。

    科学统计计算体现的不同变化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情感与科技活动意识正不断的增强。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感比实验前表现更加出色。

 

 

 

 

         价值观念检测统计

 

 

小学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整合实验学生价值观跟踪表现测定标准如下:

    2002120日对所有实验班的同学行为进行第一次测试:

    2002612日对所有实验班的同学行为进行第二次测试:

    2002115日对所有实验班的同学行为进行第三次测试:

    十个行为,满分为100分。学生自己评(30%),小组(40%),老师(40%

       

表四:   实验班不同时期价值观表现统计表:

姓名:               

 

  第一次成绩

 第二次成绩

 第三次成绩

 

 

 

 

 

 

 

 

 

 

 

 

乐于合作交流

 

 

 

乐于改进学习

 

 

 

乐于采纳意见

 

 

 

关心科学技术

 

 

 

参与科技活动

 

 

 

对大自然关怀

 

 

 

对社会责任感

 

 

 

 总分统计

 

 

 

 

注备:

 

对三次评价的结果全班相加,然后取每次的平均值。

 

    优上 96---100);优(91---95);良上(81---90);良(71---80       

    一般(61---70 );  较差(51-60);差(50分以下)

         表五:

          一年级实验班不同时期价值观表现统计表

                                        (统计取全班平均值)

 

    66.4

    81.2

    95.4

    68.3

    80.9

    89.1

    52.2

    69.5

    88.2

    43.6

    59.3

    71.6

乐于合作交流

    69.3

    80.6

    90.1

乐于改进学习

    55.9

    66.9

    77.8

乐于采纳意见

    57.1

    74.1

    86.7

关心科学技术

    71.3

    88.6  

    95.4

参与科技活动

    76.2

    89.2

    96.4

对大自然关怀

    40.3

    63.9

    91.0

对社会责任感

    60.8

    76.2

    82.5

 

 

 

 

 

         表六:

   

          三年级实验班不同时期价值观表现统计表

                                        (统计取全班平均值)

 

    54.6

    72.3

    88.3

    66.1

    78.2

    89.8

    53.6

    75.3

    89.2

    61.2

    69.8

    87.3

乐于合作交流

    68.7

    81.0

    95.2

乐于改进学习

    56.2

    71.3

    82.5

乐于采纳意见

    59.3

    66.6

    85.4

关心科学技术

    65.2

    75.3

    91.0

参与科技活动

    62.1

    87.5

    89.9

对大自然关怀

    65.2

    76.5

    91.4

对社会责任感

    62.3

    79.4

    84.2

 

 

 

        表七:

 

          五年级实验班不同时期价值观表现统计表

                                        (统计取全班平均值)

 

    63.2

    75.8

    89.6

    59.1

    72.4

    91.2

    78.3

    85.6

    94.1

    77.5

    89.9

    96.2

乐于合作交流

    76.0

    90.2

    98.2

乐于改进学习

    50.3

    77.9

    81.4

乐于采纳意见

    58.9

    65.3

    88.7

关心科学技术

    71.6

    88.1

    97.8

参与科技活动

    67.4

    85.2

    91.2

对大自然关怀

    50.1

    78.1

    93.0

对社会责任感

    45.2

    68.1

    89.7

 

    

    表五、表六、表七不同年龄组的学生价值所获得的分数发生明显的变化,这里除了有年龄增长的原因之外,其实验中的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整合更为重要,学生的价值观都向积极方向发展,总体变化较大。          

            

 

 

 

                科学态度调查统计表

 

表八:

 

             

                                   (班级总人数35人,按人次统计)

  

实验前

占百分比(%

实验中

占百分比(%

实验后

占百分比(%

T值检验

1.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关心。

 18

51.4

 29

82.8

 32

91.4

3.33

2.充满好奇,常问“为什么?”

 24

68.6

 32

91.4

 35

100

4.00

3.喜欢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19

54.2

 27

77.1

 35

100

4.18

4.希望揭开头脑中的许多迷。

  9

25.7

 17

47.2

 29

82.8

5.18

5.乐于尝试新事物情感。

 14

40.0

 26

74.3

 30

85.7

1.10

6.游戏中寻找不同方法。

  6

17.1

 11

31.4

 28

80.0

5.25

7.把知道的告诉给小伙伴。

  8

22.8

 19

54.2

 27

71.1

4.37

8.对高科技产品有探索欲望。

 11

31.4

 18

51.5

 31

91.1

5.54

 

   

 

     表九:

 

             

                                   (班级总人数36人,按人次统计)

   科学态度具体内容

实验前

占百分比(%

实验中

占百分比(%

实验后

占百分比(%

T值检验

A.关注生活中用品的质量。

   7

19.4

 19

52.8

 33

91.5

6.54

B.探索过程之中表现一定的信心、耐心。

  13

36.1

 19

52.8

 27

75.0

3.54

C.主动观察身边的自然科学现象。

  24

66.7

 31

86.1

 35

97.2

3.44

D.尊重尝试、探索的结果,尊重事实。

   8

22.2

 19

52.7

 33

91.6

6.27

E.科技活动中互相切磋、共同配合。

  10

27.7

 25

69.4

 33

91.6

5.81

F.对高科技产品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

  26

72.2

 34

94.4

 35

97.2

5.80

G.感受科学技术改善生活和破坏环境。

   2

5.50

 14

38.8

 30

83.3

2.77

H.对高科技产品辩证认识。

   4

11.1

 18

50.0

 33

91.6

7.27

 

 

 

表十:

 

             

                                   (班级总人数38人,按人次统计)

   科学态度具体内容

实验前

占百分比(%

实验中

占百分比(%

实验后

占百分比(%

T值检验

在学习生活中有新发现,有创新想法。

  8

21.0

 19

50.0

 33

86.8

6.09

善于思索,有寻找科学问题答案的意识。

 26

68.4

 34

89.4

 35

92.1

2.66

喜欢科学幻想,经常与小伙伴交流。

  4

10.5

 18

47.3

 33

86.8

6.90

尊重尝试、探索的结果,尊重事实。

  7

18.4

 19

50.0

 33

86.8

6.18

认识到科技对人的积极和消极的一面。

  6

15.8

 12

31.6

 33

86.8

6.45

对高科技产品充满兴趣、有探究的欲望。

 24

36.1

 31

81.5

 35

92.1

3.22

感受科学技术改善生活和破坏环境作用

 11

28.9

 18

47.3

 31

81.5

4.81

科技活动中合理分工,积极合作。

 19

50

 27

71.0

 36

94.7

4.88

形成严谨踏实的学习和探索态度。

 18

47.3

 29

76.3

 32

84.2

4.11

有对已知科学现象进行理性描述和解释。

 16

42.1

 24

63.1

 33

86.8

4.00

科技活动中十分努力,一丝不苟。

 15

39.4

 27

71.0

 29

76.3

3.36

遇问题实事求是,不强辩;听取意见不搪塞。

 14

36.8

 18

47.3

 35

92.1

5.09

对科学知识学习认真,不囫囵吞枣。

 12

31.6

 19

50.0

 28

73.6

3.81

搜集生活中的高科技信息,乐意与人交流。

  6

15.8

 16

42.1

 27

71.0

5.09

能发现高科技生活用品的优点和不足。

 11

28.9

 23

60.5

 33

86.8

5.27

喜欢了解生活用品中的科技含量。

 11

28.9

 33

86.8

 34

89.4

5.54

 

 

科学态度是学好科学的动力,表八、表九、表十,所体现的小学低、中、高不同年龄段科学态度统计计算表明:

一年级仅有一项统计值小于1.96,其余七项全部超过2.576,变化非常明显。三年级表现更为突出。 前后实验从不同年龄对比,学生的科学态度变化很大,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感明显提高。

 

六、结论:

    小学科学教育中科学素养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的实验,经过一年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实验效果,前后实验统计科学的证明了这项实验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的积极推进作用。

1、    经过实验后,被实验的学生思维能力明显提高,思维方式明显改善,创新能力增强。

2、    每个孩子的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变化,人文情感得到提高。

3、    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发生根本转变,学生初步掌握了审美判断能力,并敢于坚持自己的主见。

4、    学习态度端正、明确,学生人人都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

5、    集体主义、合作精神更浓。

6、    实际证明小学科学教育中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的实验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的新的指导思想和管理新思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让学生既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是21世教育的双重目标。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基础教育自然发展的规律来看,基础教育要适应培养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就必须改变非此即彼的状况,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是知、情、意并重的教育,是使个体的精神道德和科学素养平衡发展的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尽管在实现整合的过程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冲突不会停止,特别是小学科学教育中整合的真正实现还有待于我们作出艰苦的努力,但无论如何,重视素质教育,培养科学素养,重视人文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浪潮,是21世纪小学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思和、郑克进主编 《人文知识读本》 海南出版社20018月版

2、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1999年,第9

3、  邱仁宗 生命科学的伦理学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

4、  林金安编审 《生命科学论文撰写技巧》 高等教育出版社

5、  何侠斋《现代小学人文教育》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6、  盛冈 通主编 乔莹洁 《我们能为地球做些什么》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版。

7、  石萍之主编 《小学自然教学设计及案例解析》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

8、  杨亮功、刘真 《人文教育十二讲》 1987

9、  郭为藩 《科技时代的人文教育》 1993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