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课程统整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学校科研工作专网
上海市教育评院关于预先进行教科研成果鉴定的通知
徐汇区教育局2007年关于申报教科研成果鉴定工作操作细则

 

小学中高年级唱歌教学中知识构建策略研究

    2000年,我校开展二期科改小学音乐教学新教材的实践和研究。这是也是我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学研究的开始。在实践中,我欣喜的发现新教材的内容较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获得审美和知识建构于多样化的创造实践中。

    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唱歌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音乐教师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审美的教学作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我认为它必须贯穿于唱歌教学的始终。这样既可激发、满足学生认知需要,更注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音乐教学的美育,能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审美   唱歌  中高年级    知识技能

 

研究背景

    音乐课主要通过美的形式和内容,感染受教育者,发展他们的美感和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在当前二期课改和新标准则提出音乐教学要力求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主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同时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唱歌教学同样也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音乐普及教育中,更具有其不可替代性,它是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等方面均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进行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中,我认为低年级唱游课中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开展唱歌教学活动,受到了低年级小朋友的欢迎。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快乐轻松的学到了歌曲、音乐知识,也感受到音乐所赋予的无穷魅力,体验与探究中学习的成功。然而,这一可喜的现象到了小学中、高年级的音乐课中呈下滑趋势,在唱歌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师片面理解了新课程标准理念,重视审美教育放弃了认知构建。或重视认知构建却摒弃了审美教育。因此,我觉得目前在中高年级唱歌教学中出现以上的教育观念、方法、已不能完全符合二期课改和新标准所提出的音乐教学要力求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同时也要突现音乐课程特质的教育理念,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深化。于是,我在小学中高年级音乐唱歌教学中,以发展学生审美为核心,走开放型音乐课的形式,将审美贯穿于整个唱歌教学中,使审美与知识技能有机的融合,形成纵横交错,促进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进一步的促进中高年级音乐学科教学,提高学生歌唱水平。

研究目标:

如何运用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相融合的教学方法解决唱教学中审美与技能技巧之间的“两难”问题

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我设想在中高年级音乐唱歌教学中在动、玩、乐、创、体验感受的课堂形式优势,同时结合该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丰富多彩的开放的课堂形式,以“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为载体,从审美、体验、感受入手,改变歌唱教学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即学习了歌曲和音乐知识,又在音乐知识的学习中产生情感共鸣,情感上升为审美。

    该课题的实施中,研究的切入点:

    探索适应歌唱教学中审美与技能技巧之间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二、研究过程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富有感情地歌唱

    信息技术给各门学科也给音乐学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它是优化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使音乐从单纯的听觉艺术拓展为视听艺术。同样在唱歌教学中要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与风格,运用音乐表现手段表达歌曲的情绪与风格。其实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生理上还是喜欢直观的情景,现代教学技术就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全面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欣赏美的能力,也更重要的帮助了他们去更直接、更简单的理解了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和内容,为学生用音乐表现手段表达歌曲的情绪与风格,做到“以情带声、以声抒情、声情并茂”歌唱打下伏笔。

    如:四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歌曲《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在学习新歌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歌曲情景作为导入部分。此时,多媒体上音乐与画面共同述说着,美丽富饶的西班牙农庄,今天的农庄特别繁忙、热闹,小狗、大马、小猪、小牛、公鸡和毛驴都热情的欢迎这来自各方的朋友,还不停的唱着“奥巴哥拉马,奥巴哥拉马,奥巴哥拉马,奥巴奥巴奥巴”。学生们也仿佛随着音乐来到了农庄,他们一下子就沉浸在歌曲中,调动了他们的学习歌曲的积极性。通过屏幕营造环境的意境,让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之感。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知识

    过去在老师眼中多媒体只是作为老师一块色彩鲜明、字迹工整的黑板,当然这个也没错。记得我们经常会运用多媒体上出示歌谱、歌词、歌名等等。其实现代技术不断的发展、更新,多媒体它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教学上的难点和重点。我们都知道中高年级的视五线谱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过去经教授唱五线谱时成为老师们教歌过程中的败笔。我就利用多媒体来帮助学生学唱歌谱,我在五线谱上制作了的流动的旋律线,当学生在哼唱旋律时就出现流动的旋律线,学生唱到哪里,它就流动到哪里,学生们还会用手随着流动的旋律画旋律线,这样使学生通过听视觉及唱唱、画画的通感体验,获知音乐旋律的走省却了教师的教学语言,让音乐的自身规律去感悟学生,起到了非常有效的助学作用。在四年级第一学期的许多知识点教授中我都有利用多媒体技术中流动的点谱方法来解决难点。又如:反复跳跃记号、渐强、渐弱、中强mf,中弱mp、和4\4,3\4,2\4的指挥图式等等。

  2、运用现代技术,充实内容
   
音乐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与诸如文化、戏剧、舞蹈、绘画、历史、地理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利用现代技术,网络的介入将现有的内容,再组织一些延伸和拓展的材料,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和网络化,使教学内容体现规律美,活跃了教歌过程中的课堂气氛。如:在四年级歌曲《阿西里西》是一首彝族歌曲,教师在新授时应用多媒体播放从网络上收集的彝族的资料,来激发学习兴趣,引导情感。此时,多媒体展示了彝族的服饰、彝族的地域、彝族的特产、彝族的舞蹈、彝族的乐器等彝族风土人情片段的介绍带给了学生无以伦比的震撼的视听感受。让他们从中真正的感受到彝族人民生活的场面。 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对彝族人民的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拓展了知识面。此时为媒体伴奏音乐就为歌曲《阿西里西》,拉近了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同时弥补了以往传统教学中挂图式静态教学的不足,使课堂充满动感,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情不自禁地萌生喜爱音乐的兴趣及参与歌唱活动的强烈愿望,和美感。

()、注重音乐实践,开放活动空间

1、在活动中歌唱

    中高年级唱歌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以活动为中心,重视体验与实践,教师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各种实践音乐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学习。

    活动是知行统一的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学习知识技能最基本、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它们都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学生离开了演唱、演奏、创作、鉴赏等音乐实践活动,就很难获得直接经验;因此,中高年级唱歌教学特别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和实践,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歌曲的情感,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鉴赏歌曲的美,其实学生在活动中他们是不知不觉的在学习、知识构建在默会的语言中生存。通过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歌曲,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知识技能的基本途径。在教授歌曲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以听觉为先导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聆听歌曲,熟悉歌曲旋律、感受歌曲情绪、把握歌曲风格。以四年级歌曲“童年多美好”为例,这是首欢快、活泼的歌曲,为了让学生把握歌曲的情绪、风格,我设计了“跳、画、敲”游戏,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用喜欢的方式来跳跳、画画、敲敲,学生们用不同的线条、线段画出歌曲的旋律走向、运用色彩感官来表示歌曲的意境、用图画的描绘创设了歌曲情景,用打击乐器的伴奏为歌曲增添了音乐色彩。他们通过自己在音乐中的实践,感受和体验了歌曲音乐的特色,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表现,对歌曲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歌曲产生了更强的学习欲望,学习也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又如在学新曲时,孩子刚刚建立起初步印象还不能熟练演唱的时候,孩子们在学习新歌的时候其实是很耐不住来势安排的程序的。为了让孩子能记住歌词在过去的课堂中我们总是采用一遍一遍反复的唱来帮助学生记住歌词,歌词的背记曾一度困扰着我和学生。反复念歌词的结果是一不小心就把音乐课变成了语文课,况且分句学不助于背记,歌曲的背记原本就应该时词与曲的完美结合。那种枯燥机械的演唱对学生而言即不能帮助他们解决歌曲中的困难,又无法体会美感。因而,我在教学中常常设计了一些活动来帮助学生熟悉歌词,解决学歌中的困难乐句。如:“配音游戏”活动,“配音”是艺术表演形式的一种。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借助于配音这一表现形式来示范、指导,帮助学生熟悉歌词,在“配音”活动中刚开始的时候,是老师唱孩子们配口型,等他们比较熟悉了,就交换一下,由他们唱,老师配口型,然后在逐步放手,从而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掌握。另外,“配音游戏”在节奏教学和音准教学上同能起到理想的效果。并且孩子们是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难点,并不觉得累,同时也是老师自然的教授了演唱的正确姿势、呼吸发声的技巧美,咬字,吐字的形象美,将这一连串的音乐美,展现给学生,使之在活动中去再现,由浅入深的辅导,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使学生做到歌唱时姿势优美,呼吸正确,发声自然,圆润,咬字吐字清晰。我还经常采用 “接唱” “对唱”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歌曲,解决难点。

   让学生在体验与实践活动中学习歌曲。这是一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获取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他们似乎在玩,实际上却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的学习。

2、在主动中歌唱

    中高年级歌唱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核心。兴趣是学生自主性参与活动,主动、生动学习的动力,兴趣还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在中高年级歌唱教学中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学生在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中,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共同参与中进行教学活动。

    例如:在歌曲处理部分是唱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往只是以老师说了算,或者由老师搭好梯子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图往上爬的方法来处理歌曲,当然这样或许学生唱出的效果令老师满意了,但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呢?满足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兴趣了呢?所以我们改变过去的手法,放开手大胆尝试着让学生做一回“小老师”谈谈自己个人对歌曲的认识进行歌曲的处理。经过试验,我感到用“小老师”这一方法来处理歌曲时学生都用自己独特的见解来处理歌曲,老师将会有着意想不到的惊喜,而且收获非浅。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同样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设问题,大胆提问,并即兴自行想象、解决问题,不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为学生搭建了主动探索、大胆表现与交流的舞台。

    就那我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很多都在课余时间学习了钢琴、小提琴、古筝、二胡等中外乐器,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乐理知识基础。所以老师在一些知识点的教授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把舞台交给这些学生,让他们自己来讲解、来解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变了传统的教歌惯例

    二期科改提出音乐教学必须以听觉为领先以听觉为先导,动视觉为切入口注重审美体验。在过去的歌唱教学中老师教学的惯例是学习歌曲前先练声、先学习难点乐句、先学歌谱等等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我认为这样的操作方法不符合人们审美的规律,破坏了学生审美的情绪,并且将知识技能的学习放在了第一位违背了二期科改以听觉领先和审美的理念。于是,我大胆对过去歌唱教学惯例进行了改革,尝试了唱歌前不练声、先唱词再学谱、不作或少作歌曲分析、连续教学分段歌曲、把歌曲中的难点部分不单独作为重点在学习歌曲前单独学唱等教学模式。

1.学唱歌前不一定要练声

    通常在中高年级音乐课中,练声是必备的一个教学环节,科学的练声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发声技巧,保护学生幼嫩的声带,本身并不错,问题是某些教师过多地强调一些发声技巧,比如:声音要打开啊、声音要上去啊。结果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却无动于衷,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学生来说,他们喜欢自然声音,即使课前不练声,学生也能很自然地唱好歌曲。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前练不练声,不是关键,有时可以少练,甚至不练。即使练声,我经常会采用形象生动的方法:如跟着老师的简笔画用LU哼唱,学生有时会随着老师的笔描绘了一幅悠扬的大海、也会随着老师的笔描绘一幅明朗的天空。有如:让学生用s吐音,我会用剪声音的方法,模仿用剪刀剪下长短不一优美的声音,并贴在黑板上。

    我们也可以将练声隐含在学歌过程中。在学歌过程中发现学生有困难的乐句我也作为练声曲来练习。例如:在学习歌曲《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有一乐句05333305333305654340422220422220454321是整首歌曲的难点,它的节奏密集复杂,音域较低,发现学生在学歌过程中总是唱不清楚或是声音位子较低,因此我就把这一句作为练声去进行练习,很快学生们就自然掌握了。

2、学歌曲前不一定先将难点单独练习

    每一首歌曲都有难点乐句,对于中高年级的歌曲来说它们的音区高了,音域宽了,节奏复杂了还会出现变化拍号。因此,我们常会把这些作为难点在学歌曲前单独解决。其实使用这一方法导致的结果就是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让他们感到害怕,失去兴趣。有时会令学生越学越糊涂,适得其反。在试验中我发现教师认为的歌曲难点也许对学生来说并不是难点。我们要以听觉领先的理念,让学生在反复的听的过程中来解决难点,如静听歌曲、聆听范唱,模唱、律动中聆听等等,这样学生会在多种形式的听中来自然默会解决难点。

3、学歌时不一定要先唱谱后填词

    传统的学歌顺序是先学谱后填词。我认为:学习歌曲应该由听入手,小学的不少歌曲还是比较简单易学的,学生不唱谱,听几遍,就可以轻松地唱出旋律,也就不存在学不学的问题。而对于某些曲谱比较复杂的歌曲,花很多时间去唱,是不是值得?反其道而行,能不能行得通?经过探索我发现:一些曲谱复杂的歌曲,通过反复聆听后,直接学唱歌词,再学歌谱,学生仍然唱得出奇的好,谱也学得很快,并且所花的时间很少。原因是学生都有对新鲜事物好奇的特点,在学生兴趣最浓的时候,只要解决了节奏、音准的问题,一首歌曲就能很快地学会,效果当然好;而且歌词是具有实际内容的,在记忆时要远比没有任何联系的歌谱容易。待回过头去再唱谱子时,因为已经解决了音准、节奏的关系,学生只要添上音符就能演唱,所以学得也很快。这样的做法,教学效果好并受到学生的欢迎。

4.学歌曲时不一定要对歌曲作分析

    常见到许多教师在上某首歌曲前,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作曲背景、作曲家的简介,反复地给学生分析作品的写作手法、曲式结构等,为此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一堂35分钟的音乐课学生歌曲仅唱了几遍。其实我想只要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感受、体验歌曲,就会理自然解歌曲。我认为:学歌前教师不必作过多分析,非音乐性的讲解无助于学生的演唱。

5.学歌时不要逐句分段地来演唱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歌曲,人为地把歌曲分成若干部分,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音准、节奏训练,结合音准、节奏逐句进行演唱,最后把歌教给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仅仅担任了组装的工作,谈不上参与,更谈不上创新,学生怎会喜欢呢?再说,歌曲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完整对于歌曲很重要,分段演唱只能解决技术问题,不能解决情感问题,同时也破坏了审美的规律,所以说让学生接触学生一个完整的歌曲是学好歌曲的保障。我的做法是:还是注重听觉,动视觉切入。在不断的感受歌、体验歌曲的活动中让学生有完整欣赏歌曲的机会,在学生能很好体会歌曲的整体感觉后,再进行演唱。让学生找出自己演唱中的难点,在同学的帮助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歌曲的演唱。

四、效果与反思:

   本次课题研究为我在教学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它让我从课程的执行者逐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在教学中有了更多地自主权和发挥的余地。借助这个平台,我的歌唱教学能力有了新气象和新变化。它提高了我的专业技能,拓展了我的知识面,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同时我校的合唱水平也随之水涨船高。在这一片推陈出新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了,教学能力增长了,教学效果也向最优化迈进。在看到此项研究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歌唱中在音乐的表现、审美中是需要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然而音乐的知识技能是需要不断的训练、反复巩固的,否则在歌唱中对音乐的表现、审美的表现就会下降。而小学生的兴趣往往是短暂的、不稳定的。如何培养学生在歌唱中持久的兴趣,是我今后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