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营造氛围,深化科技
危害生命的物质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

 

  要:小学《现代科技》的教学效果多是以人文精神来体现的,如通过该学科的学习,儿童的兴趣关注在大自然的星空、山石、河湖、森林、花草和昆虫等,他们从小开始关心人类的生活环境,教学效果也多是向人文精神提出的。如何运用科学知识本身去实现这种人文精神,本文在植物知识教学中作了些尝试。

关键词:儿童的人文性;儿童的科学性;结合

自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改善,真可谓一天一个样,于此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崇尚和依赖的态度,也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因为它刺激和满足了人的欲望。但随着获得的背后,人们也不得不正视到:为什么人类生存的环境越来越糟糕,资源越来越匮乏,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异越来越悬殊,尤其让人感到困惑的是人们的伦理道德大大滑坡。这是科学技术本身带来得吗?不是!而这归罪毫无节制,毫无顾虑地接受和滥用,接受和滥用者唯有人,也就是人自己给自己带来的恶果,只有拥有一份良知、道德、规范、有序的行为准则和一种敬畏的心态去认识科学和使用技术,才不会使这个世界倾斜得那么快。

小学《现代科技》的教学效果多是以人文精神来体现的,如通过该学科的学习,儿童的兴趣关注在大自然的星空、山石、河湖、森林、花草和昆虫等,他们从小开始关心人类的生活环境,所以教学效果也多是向人文精神提出的。如何运用科学知识本身去实现这种人文精神,我在植物知识教学中作了些尝试。

一、教学的内容形式符合儿童的人文性

儿童的人文性是指:在一种单纯、美丽、玩的当中,创设一个既有童话般,又有些夸张地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学习氛围。

在植物知识教学中,让学生正确、客观地了解、解剖植物最一般的生理结构,这是指向科学性,而如何在科学性中同时体现人文性,这才能真正完成植物知识的教育性。首先,植物是有生命的物体,而人类也是有生命的物体,凡有生命的物体它们一定具有共性的内容,于是从植物身上寻找与人类共性的东西,便是实现植物知识的教育途径之一。

1、以科学故事的形式。

人类会用语言,说话的声音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植物也有这种功能。英国科学家用“植物探测仪”:一根引线与植物的叶相连,通过电子翻译器,即可以用耳机听到植物的“说话”声。在正常情况下,“语调”有节奏,伴有欢快的音乐曲调,遇到不测或灾难,“语调”低沉、紊乱;养料充足时“说话”底气足,音调高,养料匮乏时,“说话”音调微弱。这时例举了大量植物说话,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方面的故事,如“西红柿、合欢树如何对付虫咬、啃”、“龙舌兰与巴克斯特的实验”、“大树和波斯猫”等等,这些故事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认识植物的兴趣。

2、以实验的形式。

经过实验获得的知识,最能在儿童中赢得可信度。当提出植物和人的生长速度是否接近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让学生在自己的指甲上涂上指甲油,同时测量校园花坛中被实验的小草长度。一周后,同时测量指甲、小草长度,学生发现:新长出来的指甲长度和小草新增长的长度几乎接近。这时再告诉学生,许多植物生长的初期和人类幼年期生长的速度是很接近的,还有体内所含的水分比例,水分中的成份都接近等,这样的知识是学生非常愿意接受的。

3、以观察的形式。

植物是守时的,植物有非常强的时间观念。学生观察后发现:牵牛花早晨4:00开花,蔷薇花早晨5:00,莲花8:00,杜鹃10:00,昙花21:00,这种观察使学生同时感觉似乎植物在提醒自己:晨练应该起得早,上学不迟到,晚上的睡眠保证八小时;植物是讲秩序的,从植物茎叶的生长规律去窥见一斑,校园的一棵樟树叶茂枝盛,看似树叶交错纷杂,学生用尺一丈量,主枝的间距竟是相等的,而攀到高处仔细地俯视枝茎上长着的叶片,无论大小长短,每片叶子都能够均匀地得到阳光,彼此互不遮档。正因为如此公平合理,谁也不独自把阳光霸占,植物才能如此井然有序、顽强地应付着地球上险恶的生存环境。

4、以演绎的形式。

植物知识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是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用植物作载体,能极大地丰富教学的过程。在《秋天》一课的教学中,即让学生走进秋天树木的颜色、气味、味道、声音里,学生从植物中感知到了“秋天”的美丽。

通过以上的形式,一种人性的东西就容易被激发出来“植物能这样,我也能这样”。当儿童在生活中把这些“崇尚”体现出来时,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就体现了,植物知识的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而作用于这个年龄层的儿童尤为重要,按照皮亚杰的理论,这个年龄层的儿童,正是人格形成的最佳年龄。

二、教学的认知规律符合儿童的科学性

儿童科学性指:形象完整、准确、鲜活,好奇、发问 ,既能尊重儿童生理和心理需求的。

儿童在课堂上对植物的喜爱程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引领,而有序、准确的知识内容和形象趣味的表达方式,这就是符合儿童的科学性。

1、认知过程的形象化。

让孩子去观察校园的紫薇(痒痒树),只要在树的基部轻轻地挠几下,整棵树都会抖动起来。有的学生为了准确记录下牵牛花、昙花的开花时间,起早摸黑,用相机拍摄下花盛开时的情景。这些教学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激活了儿童与自己的感受、情绪、生活发生了联系,于是开始注意起植物,热爱起植物,当这些形象、直观又可以操作的时候,这知识就在儿童的心目中活了。这也正符合了“通过活动进行思维”的儿童认知规律,是最形象化的。

2、认知过程的有序化。

无论什么生命物体,它都有完整的生命组合,即结构。最通常的是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只有把还未知的部分展现或叙述给儿童时,他们才会有“感应”,这大概也是“只有心灵和心灵的碰撞才会产生出火花”的缘故。在植物的教学中不但有植物生理知识,还有植物的心理知识,把知识本身还原得相对“完整”了,“完整”就是一种有序。

教师在教学植物知识时,不仅希望学生懂得一般的植物知识,而且更希望对植物内容发生兴趣,甚至情感。只有学生热爱了植物,才能不断学好植物,一旦植物知识内化为人的一种自觉行为,这比我们再耗费经历、经费去进行植物环保教育效果要好得多。而我们把植物作为和人一样完满、平等的生命体,去关爱它,去尊重它,那人对植物的关怀才会发自内心,才会使生命物与生命物对等的关系体现出来,通过有关植物知识的教育,去实现人的“完善”。

在接受植物科学知识的同时,大量既鲜为人知,又贴近他生活的植物科学前沿性内容、行为现象的建立,会起到不同的教育效果。诸如叶片的有序排列,开花季节的守时守纪,茎除了生理传导还有心理传导作用等,这时儿童会产生敬慕、效仿,知识在情感的作用下向自身迁移。这种教学的尝试、启发、引导了儿童真正深入科学知识的内部,发现科学内在的和谐和美丽,从而兴趣盎然地去挖掘知识的真谛,享受着植物知识学习的快乐。这是教学过程中的良性循环,良性循环的教学,是有序的教育。

从认识植物的属性入手,提取它蕴含着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从而引领儿童既有思辨又有情感的学习尝试,以此完善儿童在认知过程中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原则。小学自然植物知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教育,它较之科学技术,知识性内容、方法的掌握,更为错综复杂,因为“精神”领域它是要跟人打交道的,研究对象的复数更多,不仅需要吸收更多的知识,还需要经受更多的时间考验,它对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管窥蠡测难以通观全貌总揽全局,但是,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跨出一步,以便有可能去逐渐融合总体。

参考文献:

[1] 文  朴 编译《绿色魔术——植物的故事》团结出版社2001年1月版。

[2] 皮亚杰 [瑞士]著《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3] 刘晓东 著《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4] 李鸿志 文《克服影响创新的文化障碍》光明日报2002年9月20日。

[5] 让一玛丽·佩尔特等著,陈志萱 译《植物之美》时事出版社2000年1月版。

关闭窗口